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家庭音乐会搬上舞台 鼓浪屿推动音乐文化回归

2017-07-18 09:42:43林泽贵 林世雄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家庭音乐会是鼓浪屿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图为方思特举办音乐会,接待各国使节

东南网7月18日(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 林世雄)“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悠扬的钢琴声、浅吟的大提琴伴着一阵歌声,从鼓浪屿鹿礁路一栋别墅里飘出。

弹奏钢琴的女孩名叫方思特,她的爱人洪泓拉响大提琴。琴弦和鸣中,温柔美声融入,让忍不住驻足倾听的过客们如痴如醉。不期而至的“家庭音乐会”,再次让人意识到,原来在这片传说中的“钢琴之岛”上,音乐始终都在,从未离开。

“音乐是鼓浪屿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场景,在我家经常上演。”方思特说,鼓浪屿人从小就学音乐,懂音乐,家庭音乐会像是浑然天成的文化,“亲戚朋友聚到一起,一个念头,就开始一场合奏”。

1983年出生的方思特,是鼓浪屿管风琴博物馆馆长,也是鼓浪屿原住岛民第五代传人。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在她身上留下太多印记。上几代人都是音乐爱好者,同辈的表兄弟姐妹更是把钢琴、小提琴当作必修课,在浓厚的氛围熏陶下,幼时的方思特便开始学钢琴。1990年,厦门鼓浪屿音乐学校成立,她成为第一届学生。

把家庭音乐会搬上舞台,是鼓浪屿推动音乐文化回归的一种尝试

鼓浪屿素有“琴岛”美誉,优雅的人居环境与氛围,造就了鼓浪屿人爱好音乐的传统。在方思特的记忆里,小时候游走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不时能听到居民家中飘出美妙的琴声,“不会音乐的人串着门甚至也学会了” 。

近年来,由于旅游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原住民选择离开。岛上以家庭音乐会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传承一度面临断档的危险。“我其实担心过这种文化会渐渐消失。”方思特万分感慨。

2008年时,厦门市政府决定对鼓浪屿启动申遗程序,岛上的文化遗产开始一件一件被“打捞”梳理,逐渐呈现其本来的光彩。

“鼓浪屿申遗,要把这份文化遗产保护好,成为活态的遗产,而不是固态的标本,鼓浪屿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都是遗产的一部分。”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张顺彬说,面朝大海,弹琴唱歌,就是鼓浪屿人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除了持续举办以音乐文化为代表的节庆活动,鼓浪屿管委会还重新推广鼓浪屿上濒临消失的家庭音乐会,让这一文脉传统再度焕发生命力。

2009年,在市政府的倡导和组织下,方思特和来自另外两个鼓浪屿音乐家庭的代表们在上海的世博会上以一场生动的家庭音乐会拉开了城市展示首场演出的序幕。2010年,在鼓浪屿管委会的推动和支持下,时任鼓浪屿音乐厅艺术总监的方思特将家庭音乐会搬上了舞台,举办鼓浪屿音乐之家系列音乐会。与传统的家庭音乐会不同,音乐之家音乐会不局限一个家庭,热爱鼓浪屿、热爱音乐的老、中、青、少、幼,几辈人聚在一起,演绎新的家庭音乐会。

就这样,夜幕降临,音乐厅舞台装点成家居客厅,沙发、衣架,还有“窗外”日光岩的夜景。暖心的灯火下,一场场横跨数代鼓浪屿人的家庭音乐会,感动了一拨又一拨的异乡旅人。

“让游客也来聆听,这属于鼓浪屿的地道音乐形式。”方思特说,当时因为观众反响热烈,原本一个月举办一场,只得调整为一周一场。即使如此,演出仍经常场场爆满。这让她感觉飘荡在鼓浪屿街头巷尾的悠扬琴声又再度回来了,“家庭音乐会不仅让本地居民找回了记忆,也让游客感受到了除客栈、小吃街之外的不一样的真正鼓浪屿文化传承”。

如今,鼓浪屿音乐厅的家庭音乐会仍在继续。“最近,还有从外面回来的大学生主动要求加入队伍,这说明这种生活方式没有断层,音乐声还会在鼓浪屿上不停地延续下去。” 说到未来,方思特充满憧憬,音乐让她和第四代的鼓浪屿人洪泓走到一起。洪泓的爷爷奶奶曾是吉他、钢琴高手,洪泓的父母洪奕哲、杨轶琴更是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和歌唱家,今后她将与自家人和越来越多学成归来的音乐人才共同打造高品质的鼓浪屿家庭音乐会。

“活态传承鼓浪屿文化,让文化重新‘占领’鼓浪屿,让鼓浪屿音乐文化、诗歌文化重新回归,让每个鼓浪屿家庭都能散发艺术气质,是鼓浪屿今后发展的方向。”张顺彬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深入挖掘国际历史社区的文化内涵,腾出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居民,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开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脉传下去,实现遗产的社会价值。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