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厦门,大厦之门! 不知道是哪位人士、什么时候给厦门下的上述定义,却知道2017年对于这个“大厦之门”,绝对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 直至近日进入厦门,行走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更知道:作为中心城区的思明,竟是一个难以忽略的所在。 据有关史料,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兴筑厦门城,始有厦门之名。清初,郑成功据厦门,以厦门为反清复台基地,设思明州。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1933年先改为思明市,后改为厦门市。 所以,有人说,读懂了思明,也就读懂了厦门。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将进入思明,在相关部门和人士的带领下,沿着一个个片区、一条条街道、一座座建筑,去发现、追踪、展示沉淀其间的一个个故事、一条条脉络、一座座航标,并形成系列报道,期待以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读懂思明、读懂厦门、读懂中国。 【读懂思明之二】筼筜湖:从“臭水沟”到“城市客厅” 厦门“城市客厅”筼筜湖航拍全景。 新华网厦门3月24日电(刘默涵)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信步厦门筼筜湖,但见秀丽逶迤的湖面,白鹭点点,两岸行道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傍晚时分,在光与影的相互作用下,更有一幅名为“筼筜夜色”的写意画卷从近到远慢慢舒展开去。 但熟悉厦门的人却知道,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筼筜湖曾经历过好几回由清而浊、由浊而污再由污到清的过程。它是展示当地政府社会发展理念变化的“晴雨表”。 早先的筼筜湖是与大海相通的避风港。在79岁老人潘佳福的记忆里,筼筜港物产丰饶,海蛎、鱼虾等海产品曾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渔民。 20世纪70年代,厦门市围海造田,筼筜港从此成为水域面积仅1.7平方公里的内湖,且失去了与海洋的对流通道,成了“一潭死水”。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筼筜湖周边工厂和人口大量增加。遗憾的是,由于没能及时配套排水排污系列,环湖37平方公里内的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300多家工厂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湖,致使筼筜湖水体污染愈演愈烈。 “湖水散发出来的味道臭不可闻,水体污染滋生的蚊子,一抓就是一大把,” 居住在筼筜湖畔的庄阿姨说,当时周边的居民都不敢打开自家的窗户。 “湖水像墨汁一样,有时还能看到有气泡冒出。有一次遇到工人在湖边铺设管道,挖出的都是黑色的淤泥,腥臭难闻。”在筼筜街道工作10多年的邱莉娅一度对筼筜湖很失望,甚至不想和它靠近哪怕一厘米。 变质的水体,让筼筜湖得了“病”,而“病”了的筼筜湖也成为厦门人的一块“心病”,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得到彻底的“治疗”。 从20世纪90年代起,厦门开始了以打造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系列工程,“痛下决心,铁腕治理筼筜湖,恢复良好生态环境”也成了应有之举。相关部门不仅修建了污水处理厂,还将环湖300多家工厂全部搬离本岛。同时又投入5.29亿元启动了筼筜湖综合治理工程,形成了完善的截污体系,还在湖中种植数以万株记的红树林,重新构建水底生物、鸟类和红树林三者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