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体验“搭乘”地铁
扫描这个二维码,你也能体验厦门地铁 东南网4月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吕寒伟 崔晓旭)昨日上午,厦门地铁开放首个虚拟体验模型,导报记者成为首批“乘客” 想不想了解厦门地铁站点的内部构造、出入口设置、装修风格?拿出手机,扫描本报链接的二维码,你就能率先尝鲜。 昨天上午,在厦门轨道交通集团,导报记者戴上VR头盔、手握电子手柄,提前“搭乘”厦门地铁1号线,从“诚毅广场站”进站、上车,成为首批地铁“乘客”。 据悉,厦门地铁是国内首个在工程建设“全线路、全系统、全过程”系统性地应用BIM技术、采用“业主主导、BIM咨询单位牵头、参建各方具体实施”BIM技术应用模式的地铁工程。 体验 明明站在地上却感觉到失重 过安检 以前,记者体验过多次VR,比如VR飞车、VR切水果,但没想过,虚拟的地铁站点的细节竟如此真实。 戴上VR头盔时,导报记者置身于敞亮的进站大厅,准备过安检,眼前所见的每一个细节都极其逼真。地上,有绿色的前进标识,瓷砖擦得锃亮,可以倒映出天花板的灯光;墙上,可以看到发光的灯箱广告,上面有美丽的厦门风景;前方,一个安检机。稍微抬头,你可以看到整个大厅的构造,屋顶、灯光等。 过闸口 安检结束,导报记者“走”到闸口前,把手放到闸机上,闸口转动,模拟检票通过,导报记者顺利进入,就像过BRT的闸机一样。 环视四周,一旁的墙壁上配有电视广告,和之前看到的灯箱广告不同,上面正在播放一段厦门地铁的视频。 往前走的过程中,你可以随时停下,甚至回头往身后看。进站闸机旁,有透明的玻璃围栏,就像一个小阳台,透过玻璃,还可以看到闸口外的安检机、墙上的广告等。再往前,就是通往地下的自动扶梯。 下电梯 “来,走两步。”在技术人员的场外“声音”指引下,记者“踩”到扶梯口。自动扶梯一滚动,记者仿佛真的站在真实的扶梯上,明显感觉到一种失重感。其实,记者是站在原地不动。“没事,你可以看看四周。”一旁的技术人员察觉导报记者有点紧张,马上解释,这是一种视觉效果。环顾四周,紧张的情绪顿时降低,站台的灯光明暗结合,如同真实,天花板上是镂空设计,增强了散光性和美感,整个装修风格显得现代又有科技感。 上车 地铁的站台长啥样?很快下到地下,记者终于看到了“神秘”的站台:灰色的大理石地板,咖啡色的墙壁,透明的玻璃门。门外,就一辆地铁正“无声”地驶近。 玻璃门进站口前方,地上有三个箭头标识,标出中间为下车,两侧为上车。很快,一辆白色的“厦门地铁”到站,玻璃门打开,导报记者一按手柄,进入车厢。 车厢内以白色为主基调,椅子为不锈钢,头顶有红色的安全拉手。导报记者想象自己正坐在椅子上。 车子启动,穿外晃过一幅幅图画。这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地铁。 幕后 一个模型要用2个多月打造 记者昨天体验的地铁站点,可是耗费了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力和智慧。 厦门轨道交通集团副总工程师李明洪介绍,一个站点就像一幅画,需要四五十个专业人员,在同一张白纸上共同作画。画上集成了各类相关信息,对地铁站台进行实景还原,仅一个站点,约需耗费2个月才能建成模型,最后再变成动画,做成虚拟体验。 他解释,VR虚拟现实是BIM三维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厦门地铁是全生命周期应用BIM三维模型,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 众所周知,施工需要先出设计图纸,但厦门地铁在设计阶段,就引入了BIM技术,把设计从纸变成了三维模型,设计可视化,直观设计环境,从模型中得到图纸,减少“错漏碰缺”。利用三维模型,可以模拟人员应急疏散、人的视线,体验标识标线等设计效果,大大提高了设计生产率和质量,减少设计返工与施工中的设计意图曲解。 施工阶段,利用协调好的模型,给出优化过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模拟机电设备安装顺序、管线安装顺序,避免安装错误,提高机电安装设计的准确度和效率。通过采用BIM新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降低工程建设对市民生活的影响,缩短建设工期3个月以上。 运营阶段,运用项目信息集成系统,集成各类相关信息,辅助设备维护管理,对压力管线等故障进行应急处理。同时可实现查询重要设备的维护与各项信息、资产信息管理、机房设备查询与维护、查找故障控制设备等。 规划 开发小动画小游戏 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市民可以直观了解车站内部构造、出入口设置、装修风格等,还可通过进站购票、检票入站、下站台乘车等流程提前了解乘坐地铁的过程。 后期,厦门轨道交通集团还将推出应急演练的VR体验,如让市民体验各类危险情况下的人流紧急疏散,了解在地铁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沉着应对,将安全教育与虚拟体验相结合。 同时还可以在VR体验中加入游戏过关等元素,推出小动画、小游戏,提高娱乐性,寓教于乐地进行安全风险教育。 链接 什么是BIM技术? 此次的虚拟体验,得益于厦门地铁系统性地应用BIM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辅助装修设计。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建立起地铁建设模型,利用三维模型进行虚拟建造。VR虚拟现实是BIM三维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