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推行河长制,岛外溪流面貌大为改观。图为同安东西溪
岛外溪流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景美水清的古宅湿地公园两年前还是脏臭的“垃圾沟”
通过建设安全生态水系,莲溪呈现出原始生态风貌
厦门日报讯(记者 殷磊 )今日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我国纪念2017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
2014年10月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行河长制的工作要求,厦门通过建立工作制度,明确河长、河段长和村居专管员,建立溪流养护机制,推进溪流污染整治,强化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从而加强了河道管理。岛外各大溪流面貌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前不久,《厦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出台,这意味着厦门的河长制升级到了“2.0版本”。《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河长制的目标任务,细化了各项工作指标和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还提出了河长制办公室制度,实施的机构更加完善,保障更加有力、责任更加明确。特别是《实施方案》提出了“实现组织体系全覆盖、保护管理全域化、履职尽责全周期”的要求。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指出“河长制”的目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年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这是打响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发令枪,回应了老百姓“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期盼。那么“河长制”究竟是什么?具体到厦门,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取得了哪些经验?今后河长制要如何助力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世界水日”到来前夕,记者就此专访了市水利局局长、市河长制办公室主任郭金炼。
消除“多头治水”的弊端
记者: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义是什么?河长的职责是什么?
郭金炼:河长制,简单地说,就是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河段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治理和管理保护,并接受考核。
河流水质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我们知道,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上下游、左右岸,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行业领域,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河长制就是落实河湖管理与保护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它让地区行政首长担任河流保护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督促下一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完成河流生态保护任务,协调解决河流保护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具体到厦门来说,就是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级总河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总河长,并兼任东西溪河道的河长,岛外各区、镇(街)的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区级河长和镇级河长。此外,所有河道分级分段设立河段长,由同级党委政府相关领导担任,镇(街)根据辖区内河道数量、大小和任务轻重等实际情况,招募并管理河道专管员,负责村(居)河道管理。
这个制度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消除了早先“多头治水”的弊端,使治水网络密而不漏,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部门、有专人负责,更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记者:两年多来厦门推行河长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郭金炼:2014年10月以来,结合溪流污染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为平台,厦门建立包括水利、环保、农业、市政园林和建设等部门参与的河长工作机制,提出了河道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因地制宜实施“一河一策”、“一段一策”,有针对性地确定治水方案,更在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树立了上下游共同治理、标本兼治的联动机制。
通过各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岛外溪流总体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过去那种河岸垃圾成堆、水面漂浮物处处、水浮莲疯长的现象已经看不到了,各大溪流水面整洁、河道通畅,城乡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河长制推行前,岛外溪流的水质多为劣V类,现在不少河段的水质已经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而且还在持续向好。厦门的河长制还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建立溪流养护长效机制
记者:您提到“厦门经验”,那么厦门的河长制有哪些创新举措可供借鉴、推广呢?
郭金炼:“三分治七分养”。厦门在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创新管理机制,出台了《厦门市溪流养护管理办法》,以“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线无污水直排和无垃圾”为标准,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协作、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像城市的道路清扫保洁那样,安排专业养护队伍,明确养护责任,建立溪流养护长效机制。养护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现在,全市的溪流养护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溪流保洁率达到100%。
溪流养护机制配套了严格的督查制度:区级建立了溪流养护月检查,市级则实行交叉检查制度。厦门还引入了第三方巡查制度,通过邀请招标确定第三方,对厦门溪流养护情况进行巡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都要明确整改单位和完成时限,突出问题要跟踪督查,与奖惩挂钩。
在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我们还不断强化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通过监测数据倒逼各区和部门加强溪流治理和保护。去年市水利局和市环保局建立起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每月向各区和市有关部门通报一次水质状况。
记者:厦门近期公布了《厦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与过去相比,新的河长制有哪些变化?
郭金炼:如果把2014年10月出台的《厦门市实施“河长制”工作意见》看作是“河长制1.0版本”的话,那么新的实施方案就是“河长制2.0版本”。
厦门2.0版的河长制提出了河流保护管理“全域化”的概念。也就是说,方案统筹陆域、水域,兼顾城市、乡村,要实现海陆河全覆盖的保护管理——河道、陆上以及厦门局部海域,全部纳入保护管理范围。而且要实现组织体系全覆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猪退养、农村污水纳网处理、海域治理、违法采砂查处等与水环境相关的保护管理内容全部纳入河长制的实施方案中,统筹协调,做到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这样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厦门经验
出台制度明确河长
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主要溪流保护管理保障水安全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实施河长制工作意见》和《厦门市河长制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明确全市九条主要溪流河长、河段长和村(居)专管员,确定了市、区两级联系部门,并在《厦门日报》公布了各条溪流河长、河段长名单。各区按照统一规格、内容和数量要求,制作安装了278块河长制公示牌。
全覆盖实行溪流河道养护
出台《厦门市溪流养护实施办法》,按照道路管养模式,建立厦门九条溪流长效管理养护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细化考核。河道保洁养护工作覆盖全市域范围内总长465公里九条溪流,市人大、政协给予“花小钱、办大事”的充分肯定。
推进溪流综合治理
以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为平台,建立包括水利、环保、农业、市政园林和建设等部门参与的河长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溪流污染整治。
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
出台《厦门市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内完成全市465公里溪流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任务,对在建和准备开工的10条39公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大幅调整原设计施工方案。2016年全面完成莲溪安全生态水系示范段建设,开工建设造水溪安全生态水系。
严格组织考核述职
市水资源办对各区、区水资源办对各镇(街)落实河长制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重点是河长、河段长协调各方力量建立和完善河道管理机制、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落实河道管护责任和实现河道水质达标等四个方面的情况,考核结果作为各区政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亮点
引进专业保洁公司
对河道进行保洁巡查
厦门岛外九条主要河流当中,同安区占了四条,覆盖流域面积达到650多平方公里。2013年,同安区在全市率先实施“河长制”,建立了从区、镇到行政村、村小组的多级“河长”、“河段长”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和管理保护。同时在生猪退养、农村污水处理等综合治理手段的基础上,还引进了23个专业的河道保洁公司,按照城市道路保洁的方式,对辖区内的主要河流、支流进行不间断的保洁、巡查,确保做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线无污水直排和无垃圾。2014年,同安全区的水质监测达标率为23.8%,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去年,这一数字提高到83.8%。
厦门市市区镇
三级河长名录
市级河长名录
总河长:庄稼汉(市长)
副总河长:张毅恭(副市长)
东西溪河长:张毅恭(副市长)
河长制办公室主任:郭金炼
(市水利局局长)
区级河长名录
集美
总河长:何东宁(区长)
后溪河长:吴金平(副区长)
深青溪河长:吴金平(副区长)
瑶山溪河长:叶德传(副区长)
海沧
总河长:孟芊(区长)
副总河长:赵雪晖(副区长)
过芸溪河长:赵雪晖(副区长)
同安
总河长:王雪敏(区长)
副总河长:柯玉宗(常务副区长)
副总河长:许珠明(副区长)
副总河长:康自展(副区长)
东西溪河长:柯玉宗(常务副区长)
龙东溪河长:许珠明(副区长)
官浔溪河长:康自展(副区长)
埭头溪河长:康自展(副区长)
翔安
总河长:胡盛(区长)
副总河长:李毅(副区长)
九溪河长:李毅(副区长)
东溪翔安段河长:李毅(副区长)
龙东溪翔安段河长:李毅(副区长)
镇(街)河长名录
灌口镇:柯振敏(镇长)
后溪镇:黄金喜(镇长)
杏滨街道:王意达(主任)
东孚街道:张骏(主任)
祥平街道:方高生(主任)
大同街道:郑招治(主任)
西柯镇:王永欣(镇长)
洪塘镇:许瑞敏(镇长)
新民镇:蔡福德(镇长)
莲花镇:梁景忠(镇长)
汀溪镇:庄毅(镇长)
五显镇:陈基础(镇长)
竹坝农场:李雪华(书记)
凤南农场:黄文堞(场长)
白沙仑农场:林茂盛(场长)
新店镇:张清海(镇长)
马巷镇:徐万坪(镇长)
新圩镇:洪求瑛(镇长)
内厝镇:黄亚祥(镇长)
探访
东溪古宅段
推行河长制
“垃圾沟”变公园
整治后
如今的古宅溪水流清澈,水草丰美。
整治前
早前的古宅溪垃圾遍地,河道干涸。
推行河长制具体给岛外溪流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岛外部分溪流。
18日,记者来到翔安古宅村的宫央桥。东溪古宅段(俗称古宅溪)就从桥下流过。潺潺溪水清澈,站在桥上可以把水底的卵石看得清清楚楚。不时有燕子从水面划过。沿着古宅溪畔的小路蜿蜒而行,不多久就来到了一座已经初具雏形的湿地公园。透水砖铺就的园路平坦整洁,道旁立着野趣十足的休闲亭。青绿的一汪池水中,黄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长势喜人,流露出浓浓春意。湿地边还修建有亲水平台,供人临池赏景。
村民老黄说,两年前古宅溪就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垃圾沟”,河道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袋子,装着各种生活垃圾,还有大量的死鸡死鸭,水是深黑色的,散发着恶臭。那时不要说建设湿地公园,溪水不发臭都是不敢想的事情。
这样巨大的变化,正是河长制推行后发生的。从2015年新年伊始,在各级河长、河段长的督促指挥下,一场流域周边畜禽退养的攻坚战就在古宅溪沿线拉开。当年底,古宅137家养殖场就全部完成退养。与此同时,沿线企业排污排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采砂场污染整治等工作也在河长的协调下同步启动、同步推进。去年,东溪翔安段的清淤工程全面展开,东溪支流、东溪南支流、曾溪等河流分段展开了彻底的“清肠行动”。就这样,村民家门口的溪流一天一个样,恢复了早年间靓丽的容颜。
莲溪塘头湿地
建设安全生态水系
打造生态景观河道
莲溪塘头湿地景色宜人。
近日,在翔安莲溪的塘头湿地,记者看到,碧绿的溪水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玉带,岸边新修的石板路伴溪而行。沿着小路前行,移步换景,景景不同。休闲廊、观景平台、步行桥环湖而建,临水处种满了菖蒲花、美人蕉、再力花等各色水生植物,白鹭从湖面轻轻掠过,游鱼在水中怡然自得……
这是莲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取得的成果。去年5月项目开始实施,通过对河道的疏浚清淤和堤岸的缺口修复,利用清淤土再造河道滩地与两岸景观,莲溪被打造成一条充满“亲水、通透、开阔、宜人”原始生态风貌的景观休闲河道。
为了在雨季和台风季“框住”洪水,提高溪流的行洪能力,过去的河道治理工程都是“硬”工程,一条条溪流被改造成硬邦邦、冷冰冰的水渠和排洪沟。推行河长制以来,厦门的河道治理理念完全发生了转变,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部署,结合厦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进展要求,治理工程要全面减少硬化,采用生态方式实施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和修复河岸的工程措施,恢复水系生态系统,完善防洪安全体系。
2015年,市水利局着手对在建的或已经招投标完成的10条53公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行方案调整,按照建设指南调整设计方案,大幅调整原设计施工方案,坚持尽量不拆迁、少征地,不搞裁弯取直,保留原生态护坡,避免渠道化、硬质化。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不仅保障了河道行洪安全,恢复了溪流自然生态,更大大减少了投资和用地。根据测算,1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原设计方案需征地3900亩,总投资8.3亿元,调整后减少占地48.7%(约1900亩),减少投资42.2%(3.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