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建设海绵城市是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2015年,厦门市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7年1月,厦门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列入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将七成降雨就地消纳 到2020年,厦门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厦门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海绵城市要求。厦门已在全市域范围划定了19个近期重点建设区域。成立了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指标审核,开展规划、规范项目编制、建设项目前期服务、宣传培训和技术交流、试点区排水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等服务工作。已编制完成《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厦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颁布了《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暂行管理办法(试行)》也将于近期出台。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海沧马銮湾和翔安新城定为试点区,到2020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区域面积要达到150平方公里。一批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项目快速铺开,并采用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伙或合营),让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打造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能力,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项目实施应念好六字诀 在项目实施上强调念好六字诀——渗、滞、蓄、净、用、排:“渗”为新建、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及自然地面等,强化渗水能力;“滞”为建设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强化雨水滞留能力;“蓄”为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等,并加以利用,增强蓄水能力;“净”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综合整治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等,净化水资源;“用”为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等;“排”为改造村庄雨污分流管网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等,增强排水能力。 试点建设两年后,厦门海绵城市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一批市政道路、慢行系统、自行车道、学校、公园、停车场相继完成城市透水路面这一海绵城市最核心的建设要求。在试点区外,以大型湾区等生态敏感区为核心,启动了82个老旧小区结合海绵城市改造项目,推进环岛路带状公园、杏林湾湿地公园、海沧内湖片区、美峰生态公园、西山公园、东西溪城区慢行道系统等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保增长、惠民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树立培养环保理念,推动社会、市民同心协力,广泛积极参与。 名词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不下雨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介绍说,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释疑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要转变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的理念。传统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建设,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以修大管子为主,城市经不起强降雨的袭击。现在要转变为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强调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排水,强调增加城市自身的调蓄能力,强调对雨水的循环利用,保障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 为此,需要在新建“海绵体”的同时保护好原有的“海绵体”,尽量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填湖平壑,努力保持城市的原生态。 据专家介绍,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修复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自身对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能力的提升,会在客观上提升雨水管渠排放系统的服务能力,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城市各类湿地保护好了,还可以为更多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提升城市生物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