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文/图记者 陈冬) 20年,一个社团,一群人。他们彼此影响,相互改变,共同成长。昨日上午,湖里外来青年文学社在忠仑公园举办20周年庆典,新老社员相聚一堂,谈文学,忆青春。 感动:改变命运,为文学而坚守 “当年,有一个男孩,怀揣着文学的梦想来到厦门,如果没有遇到‘月亮河’文学社,他的人生或许会完全不同。”庆典开场,主持人谢祯先“插播”了一段故事,那个“男孩”就是他本人,现任海西晨报社要闻部采访副主任,也是文学社的创始成员之一。 谢祯的故事,和现场展示的老照片、社刊,将台下社员的回忆一下拉回到20年前。那个年代,一大批拥有文学才华的热血青年加入厦门的建设者行列,他们白天为别人加班,晚上回到宿舍,又开始“为自己的命运加班”。春风化雨,天时地利,1996年3月,湖里区的七八位文学爱好者自发成立了“月亮河”文学社,文字使他们在辛劳而又苦闷的劳动生活之余,得到了心灵的慰藉,释放了内心的压力和痛苦,从而感动了人生的温暖,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思考:文学创作如何与新媒体时代共舞 2000年初,湖里团区委介入,将“月亮河”文学社更名为湖里外来青年文学社。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文学社已成为厦门外来青年交流的重要平台,不仅举办常态化的读书交流、创作研讨、名家分享等活动,还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目前拥有社员500多名,固定读者群超过6000人。 世俗化正在无孔不入地侵蚀着文学。面对这些时,外来青年文学社一直坚持这样一条底线——只为文学。为此,文学社在20周年之际设立了“特别贡献奖”和“十佳社员”,感谢所有人坚守文学的那颗“初心”。 作为庆典仪式的重头戏之一,以“审美坚守与价值创新、文学创作如何与新媒体时代共舞”为主题的论坛,邀请了市作协副主席吴尔芬,作家、厦门日报资深编辑南宋,文学社首任社长冯建明担任嘉宾。他们认为,新媒体时代的网络阅读成为潮流,但对文学而言却是一种伤害,要想成为漂亮文字的制造者,还是要回归纸本书籍,阅读经典。 |
相关阅读:
- [ 10-23]“个人写作与外来文化影响”论坛昨日在厦门举行
- [ 10-04]厦门自闭症儿童有了专门创作室 画作将公开展示
- [ 08-07]杨少衡为两岸学子开讲:“福建故事”是创作源泉
- [ 06-16]澳大利亚女艺术家手臂上创作超现实画作
- [ 05-15]"阿狸"作者来厦谈创作故事 "小狐狸为一女孩而生"
- [ 05-01]“星儿”上琴岛创作 引游客驻足既惊叹又感动
- [ 04-29]中国交响乐创作中心在厦门设立基地 本周举行揭牌仪式
- [ 04-23]新加坡知名导演到厦大 分享拍电影趣事及创作经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