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步稳 使命促行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今年“九八”期间,台商投资企业佳格葵花籽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项目投资1.5亿美元,预计2017年一季度投产,年产20万吨,产值7亿美元。这个项目的落地就得益于自贸片区实施外商台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允许外商台商独资食用油脂加工,突破控股限制。 “只要符合要求,一元钱就可以注册企业。”2014年,厦门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释放了创新需求。厦门两年共新增商事主体14.84万户,各种新型企业业态雨后春笋般显现成长。 自贸片区内实施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以及商事登记制度,就是厦门特区进入发展新时期在机制体制的创新举措。 历史不乏远见,探索直需前行。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指示,厦门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要全面总结推广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宝贵经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项改革,以更宽视野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5年来,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始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具有首创、标杆意义的“厦门蓝本”。 1986年11月10日,厦门叉车总厂在内部发行股票,这家国有企业的一次“试水”使得厦门成为最早进行企业股份制探索的城市之一。 厦门“古龙”罐头驰名海内外,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厦禾路上的一次“出走”。1993年7月1日,一声巨大的爆破声在厦禾路上响起,打响了厦禾路拓宽工程的第一炮,也拉开了厦门旧城改造的序幕。在改造过程中,厦门出台了一条政策——工厂用地有偿出让之所得,大部分返回工厂,用于工厂的搬迁和改造。易地改造实施后,厦门造船厂、厦门叉车总厂、厦门罐头厂、厦门感光厂、厦门锻压厂等许多老厂脱胎换骨,迈上了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道路。 厦禾路旧城改造中,厦门开创性地提出“以地养路,以地养城”运行新模式。现在看来,这种模式似乎并不出奇,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按照“共享发展”的理念,作出这样的决定,不仅需要科学冷静的头脑,更需要巨大勇气和魄力。 发展依靠人民,成果人民共享。 2006年5月31日,随着厦门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高林居住区和观音山公寓的正式动工,拉开了厦门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的序幕。国家建设部高度评价:“厦门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破解了一个难题,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经验。” 通过不断加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保障性住房的“厦门蓝本”基本实现了低保家庭的“应保尽保”,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截至2016年11月,全市共受理各类保障性住房申请57266户,实际配租配售36828户(含少量期房)。如今,考虑到面对日益高企的房价,许多来厦创新创业的“新市民”,难免望“房”兴叹,厦门又于今年推出面向“夹心层”及稳定就业新市民等更广泛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为来厦创新创业人才“稳定军心”。 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海沧大屏山公园内便游人如织。人们多不知道,这里几年前曾经要规划建设一座星级酒店。然而,在厦门率先全国推出“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上,这块项目用地却与生态控制线产生了矛盾。经过协商,酒店项目被取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应作了调整,这才有了如今一个完整的大屏山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厦门“多规合一”最大亮点,还在于通过“一张蓝图”推进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实现了一个窗口统一收件,各审批部门网上并联协同审批,审批信息实时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多规合一”的项目审批和生成平台已经涵盖了110个部门,并出台了全国首部“多规合一”法规。许多城市规划专家一致认为,厦门“多规合一”工作在做的,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终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紧紧把握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和厦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改革,机制体制创新打出“组合拳”——厦门自贸片区进一步放宽行政审批,大大提升国际通关及办事效率,不仅为国内企业向外发展,还为国外企业落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厦门对标新加坡等国际先进城市,科学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一流营商指标体系,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先期启动25项任务,在开办企业、纳税、诚信体系建设、获得信贷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 厦门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牢牢把握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续持的方向发展。 好的经济结构正在显现。2016年1-11月,厦门三次产业结构为0.7:41.4:57.9,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三分之二。 新的发展动能正在积蓄。加快产业转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平板显示、旅游会展、金融服务三条产业链群产值(收入)均突破千亿。 一个城市的精神,往往凝注于城市发展的脉络中。35年来,厦门作为全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不断闯关探路,以创新促改革,以文明促发展,着力破解妨碍发展的思想束缚和机制体制障碍,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趁势而为,更大作为。 |
相关阅读:
- [ 08-02]湖里“开进”厦门特区纪念馆 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
- [ 05-29]厦门八大“最美街区”摄影展月底邀你来赏
- [ 10-16]湖里“我与特区共成长”征文赛取得圆满成功
- [ 01-28]厦门深化改革 打造“升级版”特区经济
- [ 01-26]厦门特区地方税收首次突破300亿元
- [ 01-26]女委员提议建“大厦门特区”
- [ 01-16]未来三十年 厦门再造一个新特区
- [ 12-30]《综改方案》一周年:"一区三中心"等平台全面启动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