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风韵的歌舞节目助阵“银城十佳工匠”颁奖仪式 东南网11月26日厦门讯(通讯员 叶文彬 余雪燕 韩超 何东方)11月26日上午,2016苏颂主题作品展启动仪式暨“银城十佳工匠”颁奖仪式在同安区文化馆拉开了帷幕。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同安“工匠”、市民观众聚首同安,共同见证了这场文化盛事。本次活动也是2016苏颂国际文化节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厦门)钟表珠宝博览会配套板块之一。 活动现场,《点灯红》、《一身爱到君乡里》、《旋鼓》、《直入花园》等极具闽南传统风韵的歌舞节目让观众目不暇接。身着红色汉服的小朋友们手持四宝、双玲等传统乐器,用清亮的嗓音唱起了南音;年过半百的老艺术家们旋转着手中的小鼓,跳起了优雅、欢快的旋鼓舞…… 现场最受关注的要数“银城十佳工匠”颁奖仪式。在数十万人关注、数万人参与的火爆氛围中,蔡文勇、陈旭端、陈谦裕、庄友谊、刘建平、郑天泗、吴招治、黄溢忠、郭劲旺、宋目标等十位“工匠”脱颖而出,夺得“银城十佳工匠”奖杯。 不仅如此,同安科技馆馆长高水满代表同安向日本诹访湖时间科学馆顾问吉沢大淳赠送了水运仪象台漆线雕模型,吉沢大淳则回赠了他的墨画集。 据了解,2016苏颂国际文化节同安板块包括“银城十佳工匠”颁奖仪式、民俗节目演出、苏颂科普图书展、苏颂《本草图经》中草药展、同安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奖作品展、寻踪苏颂故里、苏颂文化访谈等多个配套活动。
闽南传统风韵的歌舞节目助阵“银城十佳工匠”颁奖仪式 同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玺在开幕式上致辞,同安作为厦门历史文化的原点,是厦门最具人文底蕴的地区,浑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同安一代代英才人物,苏颂便是闪耀在同安历史长河中最亮的明星。同安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苏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自今年开始,对苏颂的宣传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连续从不同角度对水运仪象台予以详细介绍;苏颂科普图书展、苏颂《本草图经》中草药展、“银城十佳工匠”评选活动从文学、药物、科技等方面深挖苏颂文化;苏颂研究会、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理工学院等专家团队使苏颂的研究成果出现井喷之势。未来,同安将进一步挖掘苏颂文化内涵,将苏颂和芦山堂的文化转化为同安转型发展的精神财富,凝聚为富美同安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长春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苏颂研究会副会长苏春辉称赞,同安区历来重视苏颂的研究,多次举办苏颂家规家训研讨会、苏颂与《本草图经》研讨会、苏颂廉政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学术会议,并对《苏颂水运仪象台复制与研究》、《苏颂与<魏公谭训>研究》、《苏缄史料汇编与评析》等著作给予了有力支持,为发展地域文化,弘扬苏颂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赵振祥表示,本届苏颂文化节的主题是倡导工匠精神,创新意识,既是苏颂文化中的应有之义,也契合了当下中央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乐于为有意于苏颂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为挖掘苏颂文化资源、弘扬苏颂文化精神尽一份力量。
“银城十佳工匠”颁奖仪式 母子同获“银城十佳工匠”称号 一个致力弘扬同安封肉、薄饼等传统名小吃,一个“痴迷”于钻研、复烧珠光青瓷,可以说,在挖掘、弘扬同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吴招治、庄友谊的锲而不舍、执着精神让人动容,这次,在“银城十佳工匠”的投票评选中,母子两人高票当选为“银城十佳工匠”称号。 “坚持最古朴的手工制作手法,打造精品特色名小吃,让广大市民、海内外华侨、同胞可品尝到最原汁原味的同安封肉、同安炸枣、薄饼。”今年60岁的吴招治,从6岁开始接触、学习,专心琢磨,手艺甚佳,数十年的持之不懈,让同安封肉、薄饼等特色名小吃风靡海内外。如今,吴招治已是厦门薄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安封肉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安炸枣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女儿庄秋铭受她的熏陶,也开始学习、传承同安“古早味”美食。 同安是世界珠光青瓷的故乡,但烧制技艺曾一度断层数百年。从2010年起,庄友谊开始走上复烧珠光青瓷之路。收集古瓷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反复研究、数千次反复试验……最终,庄友谊烧制出与宋元时期那种历史感与厚重感极为相似的珠光青瓷。目前,庄友谊是同安珠光青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此次获评‘银城十佳工匠’称号更是一种鼓励,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地、用心地传承同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力求精益求精。”庄友谊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母子俩还双双登上中央电视台CCTV4《远方的家》百集特别节目《一带一路》第28集《厦门:古法有传承》! 苏颂科普图书展现场火爆 同安图书馆1楼大厅里,等候签名的队伍已经快排到门口了。中国苏颂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管成学撰写的《世界钟表鼻祖苏颂与水运仪象台》一书受到了同安市民的火热追捧。 市民韩小姐是管成学的忠实粉丝,排了近一个小时的队之后,她终于拿到了喜爱的签售书。“我很欣赏管教授为了一项研究孜孜不倦专研多年的精神,这与苏颂钻研天文、科技的精神是一样的。通过管教授的书,还能更加深入的了解苏颂,了解同安,排再久的队也值得。” 一拿到书就细细研读的还有苏氏后人苏清兴,“作为苏氏子孙,我很自豪、骄傲,我会认真研读这本书,分享给朋友,把苏颂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这本书是献给同安人民的。”管教授告诉记者,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各国仍纷纷仿制,进行科教兴国的教育。《世界钟表鼻祖苏颂与水运仪象台》一书汇聚了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以及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讲述苏颂与同安的渊源,有关苏颂古迹的考证、以及对水运仪象台的研究。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 传承工匠精神 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在同安朱子书院,以苏颂之名举办的这场大型活动,吸引了对苏颂文化颇有研究的各界“大咖”。包括中国苏颂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管成学、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苏州育龙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崔海玉、日本诹访湖时间科学馆顾问吉泽大淳、日本神户女子大学教师刘幸宇、北京科技馆馆长王渝生等参加了以“传承创新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访谈活动。 在访谈中,管成学教授谈到,同安这台水运仪象台是依据苏颂的《新仪象法要》复原而成的,按照 1:1比例复制建成,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以水为动力、运转最稳定、计时最精准的水运仪象台。同时,水运仪象台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堪称一绝。同安这位伟大先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骄傲,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这座水运仪象台来之不易,崔海玉总工程师的团队在同安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经过无数次的摸索,真正按照1:1地复原出水运仪象台。崔海玉说,接触水运仪象台复原工作已经15年了,依然觉得还需要细细挖掘学习,把老祖先的优秀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两年研究,两年设计,两年制作,吉泽大淳推动了日本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工作。在参观了同安这台真正以水为动力的水运仪象台后,他非常的激动,连续说了几次“好”字。“这座水运仪象台是我们日本水运仪象台的兄弟!”他说。同时,他认为除了很好的复原了原设计,同安的这座仪器设计得更加人性化,楼梯比日本的更宽、高度更高,方便游客更好地参观,能够将苏颂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独夺7项世界第一的科学家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今属厦门市同安人,晚年入阁拜相,是北宋杰出的天文学家、药物学家,领其导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11世纪末我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宋史·苏颂传》称他精通“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兴修、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不仅如此,苏颂还一人独夺7项世界第一。苏颂领导创制的水运仪象台的顶部是活动性屋板,观看时可以拆开,雨雪时可以合闭,是世界上天文台圆顶自由启闭室的鼻祖;水运仪象台的浑仪窥管(望筒),通过“天运环”等机件与水力推动的枢轮相连,使窥管与被观测的天体能够同步运行,是现代天文台转仪钟的雏形;水运仪象台的"天衡"系统与现代钟表的关键部件锚状擒纵器的作用完全相同,是现代机械钟表的先驱;苏颂绘制的《新仪象法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机械图纸,共有整体图、部件图、零件图六十多幅,绘制机械零件一百五十多种;他在《新仪象法要》书后绘制的5幅星图首创横圆结合的绘图方式;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假天仪;他撰写的《本草图经》是世界上第一部保存至今的有图的完整的本草著作。 解密: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集计时报时、天文观测和星象显示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天文钟,是11世纪末我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 根据苏颂所著的《新仪象法要》记载,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水运仪象台分三层,上层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巧妙。中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一昼夜转动一圈,真实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变化。下层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5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第一层木阁有3个木人负责全台的标准报时;第二层木阁有24个木人报告12个时辰的时初、时正名称,相当于现代时钟的时针表盘;第三层木阁专刻报的时间,共有96个司辰木人;第四层木阁有1个木人报告晚上的时刻;第五层木阁装置有38个木人,木人位置可以随着节气的变更,报告昏、晓、日出、日落等详细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