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现场。(资料图)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诞生于2009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资料图) 厦门日报讯(文/通讯员 柯虹 本报记者 陈冬 图/厦门筼筜书院提供) 一年一度的国学盛宴又将开启大幕——由厦门筼筜书院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等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将于11月26日正式开幕。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诞生于2009年,作为海峡两岸国学领域高端学术交流的重点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8年来,每到深秋时节,海峡两岸近百位学者就会相聚厦门,茹古涵今、谈经论道,再现春秋百家争鸣之盛况。 八年耕耘,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被誉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平台,为延续两岸文脉,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特征 每年的论坛主题,都是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以传统文化涵养当代文明,以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从“如何推动国学经典的经世致用”“朱子理学与当代社会”以及《诗经》、《道德经》、《周易》等经典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无一不是立足经典、注重当下、着眼未来。今年,论坛将以“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为主题。主题一“抛”出,就得到两岸学者的积极响应。 何为“会通”精神?它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特征,也是我国优良的学术传统,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途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数千年来,在“和而不同”这种会通精神的指引下,中华文化博采众长,不仅融合了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而且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当代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曾在总结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时指出:“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 |
相关阅读:
- [ 11-24]首届“互联网+武夷岩茶”高峰论坛举行
- [ 11-23]全球锂电池高峰论坛今日召开 概念股望爆发
- [ 11-23]第二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开幕
- [ 11-22]两岸国学大家探讨耕读文化 国学院长论坛海沧开幕
- [ 11-22]第四届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
- [ 11-22]组图:第二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开幕
- [ 11-22]张志军在中华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