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面师叶淑芬正在抽面。 杨金灿正在甩面 厦门晚报讯 (文/图记者 黄文水 见习记者 陈万泉 通讯员 曾华磊)冬季的阳光下,同安云洋村晾晒场上,如丝如缕的手工面线挂在竹竿上,享受着阳光的温度,细长的面线随风起舞,在空中勾勒出美丽的弧线,散发着面粉的清香,弥漫着记忆的古早味。 “以前同安云洋手工面线是‘黑户’,现在终于上了‘户口’,有了正式‘身份证’。”同安祥平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陈俊杰说。 昨天,莲花镇云洋村8家手工面线作坊,获颁福建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条件核准证和营业执照。在本报多年呼吁下,以同安云洋手工面线为代表的厦门面线,“断线”危机化解,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坚持了30年的手工面线 因为没“身份证”差点放弃 昨天凌晨4点多,夜凉如水,云洋村村民叶淑芬和丈夫杨金灿早早起床,走进工作室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工作室空间经过重新布局,设立了材料区、工具区、加工区、包装区等,头顶上的瓦片屋顶已被现代吊顶取代,墙上挂着操作规范、卫生条件等提示牌,原先的水泥地板也铺上了瓷砖。 “不早起做不完呀,一般要忙到晚上8点左右才能完成一天的手工制面过程。”叶淑芬说,手工制作面线有十多道工序,揉面、抽面、拉面、甩面、晒面、摺面等,一道紧跟一道,她家的小作坊每天制作面线需消耗面粉100多斤。制面是个辛苦活,她和丈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手工制作已有30年。 “我们盼了30年,终于可以理直气壮了!”杨金灿有些激动地说,以前小作坊没有证照,手工面线进不了超市、大市场,只能靠散卖和熟客。没有“身份证”的手工面线虽然品质不错,却面临卖不出去的窘境,几年前夫妻俩一度想放弃,小作坊濒临倒闭。如今,杨金灿的小作坊不仅有了“身份证”,还成为厦门市15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示范点之一。 |
相关阅读:
- [ 11-11]63岁老伯“传承”闽南味 免费教授孩子们美食手艺
- [ 11-09]阿凡达宝宝走红 国外玩具公司秀惊人手艺
- [ 10-04]网媒下基层 寻找"手艺人"
- [ 09-30]一门手艺传承七代 一抹米香飘香百年
- [ 09-11]蹦床奥运冠军陆春龙大婚 牵手艺体美女
- [ 09-10]网络媒体走转改:藤编手艺人织造的致富路
- [ 09-06]《叮咯咙咚呛》第二季开播在即 胡彦斌化身手艺人
- [ 08-18]老太痴情做虎头鞋70载 工序多没钱赚手艺难传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