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厦门11月12日消息(记者 陈庚 通讯员 李静)全球经济金融复杂嬗变格局下,中国如何深化金融开放的战略布局,从贸易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新一轮人民币贬值过程中,大家的资产将何处安放?有没有一些简单可行的量化投资法则和工具进行全球资产配置?……今天召开的“中国金融开放与全球资产配置论坛暨厦门大学金融界校友2016年会”上,800余名厦大金融界校友“老少咸集”,共同为中国金融业的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厦大校友、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演讲中 厦大校友、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主题演讲时指出,当前在中国内地,老百姓的“资产荒”与中小企业的“融资荒”不期而遇,对金融开放和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的需求很大。然而开放必须要和风险的管控相匹配,这就意味着开放是渐进的。在这一进程中,已经开通的“沪港通”和即将开通的“深港通”,可以扮演重要角色。“相当于把这边的方管子和那边的圆管子接起来了,把这边220伏的电压和那边110伏的电压转压了,把这中间其它的一些东西全部都已经搞定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自己的规则、自己的基础设施,投资对方的市场。” 在李小加看来,即使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有一天彻底开放了,“沪港通”和“深港通”这种可以实现“坐在家里投世界”的模式,依然会成为一部分投资者的选择。而港交所的任务,就是“把世界的货多往香港的店里放”,让内地老百姓的资产能够更好地到这里配置,让外国人当我们的债东,我们当外国人的权益持有者。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亦春在演讲中 84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亦春,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与互联网金融》为题,分享了他的一些最新的研究心得。他认为,中国从贸易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是大势所趋,值得期待。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对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起到牵引作用。 “无论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确定,还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在大的政策方向上都是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随着出国、留学、移民、海外置业、产业投资、财富管理等发展,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张亦春断言,“互联网+跨境金融”潜力无限。 此次论坛是庆祝厦门大学金融学科建立95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处、厦门大学旅港校友会金融分会、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主办,除主旨演讲外,还设有“中国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资产配置与量化投资”两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就人民币加入SDR、沪港通、深港通、房价与人民币汇率,以及在此大趋势下如何配置海内外资产并对冲管理汇率风险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据悉,厦门大学经济金融学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921年商学部下设的银行科,是中国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中唯一的国家重点金融学科。2005年成立的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厦门大学经济金融学科的国际化,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一个活跃的、有影响力的金融学教育与科研的重镇。据统计,厦门大学经济学科95年来为社会输送了经济管理类人才超过10万人,他们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决策层和产经业界的中流砥柱,更有80%的毕业生供职于金融系统,叱咤驰骋于资本市场。在中国金融界,“厦大系”颇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