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市民在写有“拒绝毒品诱惑”的宣传横幅上签字 厦门日报讯 (记者 吴俊鸿 兰京 何炳进)走进思明区不见天路附近一幢小楼房,一面心愿墙引人驻足:墙上有一个个编号,编号上有一片片心愿贴,上面写着“大米”、“花生油”、“洗衣粉”等字样。 这幢小楼房门口的牌子写着“回归工作坊”,这是思明区厦港街道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共同的家。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心愿墙上写下各自的愿望,这些心愿就会成真。实际上,关爱吸毒康复人员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将他们纳入网格化、数字化监管,厦门这座文明、爱心之城一直在行动…… 近年来,全国发生多起吸毒人员及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案件,造成重大损失,影响广大群众安全感,而溯其源头,有分析认为,这些特殊人员缺少关爱是主因之一。创新方法,未雨绸缪,今年以来,厦门全市各政法、综治部门将“互联网+”运用到吸毒康复人员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风险管控领域,并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把关爱这些特殊人员的工作,延伸到每一个社区网格甚至他们的家里,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回归生活,从而预防和减少其肇事肇祸风险。 【关爱】 建立“回归工作坊” 让吸毒康复人员有归属感 日前,记者走进厦港街道“回归工作坊”,心愿墙上的一个个数字编号引起记者的注意,这些编号有什么特殊含义? 工作人员陈黎明解开了疑惑。原来,每个编号就是每一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代号,为了照顾他们的感受,不直接写名字,而是用代号。就这样,一个小细节,体现出了工作人员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关爱。 这个“回归工作坊”成立近3年,目前有10多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都在社区网络上登记,实现了网格化“线上监督、线下运作”的精确服务和帮扶。陈黎明说,每年都有人从这里“毕业”回归生活,阿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回归工作坊”首批学员,刚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是“回归工作坊”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网格员开车将他接回家。 除了定期开展尿检等网格化监管外,陈黎明还为包括阿明在内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安排一些简易的手工活,每做完一次手工活,由街道补贴经费,给他们支付双倍工资,这些工资一半用现金支付,一半换成油米盐等生活必需品。阿明说:“我在‘回归工作坊’找到了归属感。” |
相关阅读:
- [ 09-06]厦门某男子为筹毒资贪污公款 毒品不止断送了他的仕途
- [ 08-23]菲律宾警方逮25名台湾人 涉嫌毒品、网络及电信犯罪
- [ 08-13]无业游民盗走摩托车换钱买毒品 曾在同安打过工熟悉地形
- [ 08-03]暑期台湾青少年毒品案激增 3天逮捕近2000名毒贩
- [ 08-03]莲秀社区举办“不让毒品进我家”法律讲座
- [ 07-23]厦门:男子飞车抢夺孕妇手机 销赃后买食毒品
- [ 06-26]厦门中院宣判毒品犯罪案 研究生变身 “制毒师 ”
- [ 06-25]厦门边防破获特大毒品案 缴获冰毒半成品625公斤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