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记者 陈莼 通讯员 苏成豪 陈粮)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推进综合医改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破”与“立”,是目前厦门医改面临的问题。昨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联合宣传司召开厦门医改进展媒体沟通会,对此进行讨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参考消息等二十余家媒体也齐聚厦门参加媒体沟通会和调研考察。 会上,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厦门“慢病先行,三师共管”分级诊疗的特色与成效。 听取介绍后,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用“快乐分级诊疗”来高度评价厦门分级诊疗,他用19个字概括了厦门分级诊疗:“强基层,促健康,三师共管,柔性改革,可持续发展。” 他说,厦门分级诊疗不是十全十美的,却是目前全国最好的。厦门靠精细化的优质服务吸引居民到社区看病,给居民提供可选择的服务,并在基层提供系列增值服务,如社区门诊预约可提前10天,比常规预约早了3天。同时,对慢性病患者的个性化服务与病人上转、下转的连续性服务,都为厦门分级诊疗赢得民心。 目前,厦门“三师共管”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在“强基层、建机制、促健康”原则指导下,逐步探索、推进家庭签约服务和“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将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慢病管理、急症恢复与术后康复、临终关怀、护理养老等一系列接续性服务,实行无缝式对接,构建结构完整、运转有效、安全可靠的闭环式服务体系。 会上还提出未来厦门深化综合医改的三个重点:一是以慢病全面带动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的首诊,将“三师共管”分级诊疗的工作模式,结合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延伸覆盖到高危人群、重点人群、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并形成“防、治、康”一体化、全周期的健康照护服务体系。 二是以防治结合、医防融合为主要抓手,完善慢病防治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办医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改革等工作,建立第三方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探索防治结合的长效机制。 三是调导向、创机制、配政策。进一步完善“三医联动”的政策支持保障机制,系统研究和深化调整医保、财政、价格、人事、绩效激励考核机制等相关政策,探索建立集绩效管理和控制费用、规范诊疗行为为一体的健康“守门人”的机制。促进大医院功能回归,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使基层医疗服务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拥有可持续保障机制。 |
相关阅读:
- [ 08-31]厦门:通过分级诊疗带动城市综合医改
- [ 08-31]厦门医改:百姓得病一直有人认真管
- [ 08-30]慢病先行,三师共管,厦门以分级诊疗带动综合医改
- [ 06-12]厦门2016医改安排公布 家庭医生年底覆盖率达15%
- [ 06-09]厦门2016年深化医改主要工作安排出炉 厦四年将新增养老床位逾1.2万张
- [ 05-31]全国创新医改宣传工作座谈会召开 厦门模式再获肯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