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戏院重修后挂上上世纪三十年代及之后出名的电影海报。(记者 唐光峰 摄) 延平剧院票根 海西晨报讯(记者 晋君 林君)近段时间来,关注鼓浪屿的人一定会发现,“变化”与“乡愁”成了人们描述这座岛屿的高频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脏”与“乱”正在远去,“静”与“净”逐步回归;“乡愁”却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景点的修复,一个场景的再现,甚至是一座老宅的新生,都让人们感慨,以前的鼓浪屿又回来了。而这,正是鼓浪屿作为国际社区的魅力所在。 1987年停映后,延平戏院不会想到,在经历了30年的停映后,放映厅还能播放上个世纪的老电影。 来自深圳的“90后”游客小林来到鼓浪屿市场路6号,邂逅了延平戏院。他在这里看到了旧放映机,上个世纪的电影海报,触摸到时光的记忆。“真是太神奇了,原来电影是这样放映出来的。”小林还在放映厅看到了在厦门拍摄的电影《泉水叮咚》,里面有个小男孩,竟然是陆毅小时候扮演的。 留住时代的记忆,遇见久违的乡愁。通过整治提升,一大批与鼓浪屿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依托被留住了。记者昨日从鼓浪屿管委会了解到,9月初,鼓浪屿综合展示中心、毓德女学校旧址、延平戏院旧址、大北电报公司遗址、博爱医院、会审公堂、宏宁医院、黄氏小宗、美国领事馆旧址、中南银行旧址以及电话公司(鼓浪屿邮政局一楼)等将面向社会开放。 [讲述] 保留旧票根 记忆不磨灭 老鼓浪屿人白桦回忆起自己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延平戏院看电影的情形。那时候娱乐项目比较少,看电影是鼓浪屿人最好的娱乐活动之一。他当时只有十几岁,经常和同学相约看电影。 “从延平戏院楼梯走上去,楼梯口就是卖电影票的,现在我还收藏着当时的票根和海报。”据了解,以前看电影还会有黄牛倒卖戏票,不太好买。 在延平戏院,白桦看过不少南斯拉夫、印度和日本的进口影片。他对《追捕》《桥》等电影至今记忆犹新。“每次看电影,电影院都坐得很满,人很多。我有时跟同学一起去看,大家座位不挨着,还经常会在外面和人换票,想和同学挨在一起。这次你请我看,下次我请你看,看电影也增加了同学的情谊。” 菜市场、电影院是与鼓浪屿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这里承载着老鼓浪屿人的时代记忆。 白桦告诉记者,由于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电视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港台歌曲逐渐风靡,在街心公园有时也用临时投影仪,免费给大家放电影。延平戏院后来不再营业了,但是鼓浪屿人对这里的记忆难忘。如今,延平戏院又重新修缮,和鼓浪屿居民见面了。 白桦也再一次来到这里,“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过去,在戏院里,有观众找不到座位时,工作人员打着手电,根据戏票的号码帮忙找到几排几号。” [展望] 恢复旧面貌 9月将开放 延平戏院不仅是鼓浪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区生活的见证者,还是鼓浪屿引领时尚的地标建筑之一。 延平戏院从1931年投用,建在鼓浪屿市场上面,是以标准的电影院模式来建设的:戏院内设楼下普通席和欧式风格的楼上雅座,约710个座位,观众席正对的舞台就是演戏、放电影、说书的场地,室外有长廊,可供观众休息。当时的延平戏院是厦门乃至福建最为先进的电影院。 戏院开了11年,1942年停业。抗战胜利后,“和乐影业公司”租用它放映电影,改名“鼓浪屿戏院”;1956年起,改名为“鼓浪屿影剧院”;1979年又改名为“鼓浪屿电影院”,1987年鼓浪屿音乐厅建成后,鼓浪屿电影院停映。 停映后,延平戏院成了卡拉OK歌厅,大堂被隔成一间间小房间。再后来又被改造成住宅,廊道被堵,原来的回廊面目全非,大堂部分也变成了员工宿舍,部分成为货物的仓库。 如今,延平戏院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改造,修旧如旧,木头门、旧式电风扇都露了出来。这座停映了近三十年的戏院,逐渐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回廊被打通,有进出口。戏院楼下也建成电影博物馆,供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电影的诞生。 据悉,9月初延平戏院将向市民开放。 |
相关阅读:
- [ 08-28]“垃圾不落地”助力申遗 让厦门鼓浪屿更干净漂亮
- [ 08-24]鼓浪屿·首届创意亚洲文化发展国际论坛今日举行
- [ 08-15]厦门思明区政协侨联界别视察鼓浪屿侨乡文化建设
- [ 08-11]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到厦门鼓浪屿调研侨情
- [ 08-09]王蒙徽调研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 对申遗提出要求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