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堪称巨无霸,人可以在里面随意走动 东南网8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泓)电网、市政等路上密密麻麻的井盖口,不断挖开修、修完又挖的“拉链路”,一到下雨天就难以排水的低洼地带,管道们不断修修补补的地下世界,让市民头疼,也让管理单位头疼。 不过,厦门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地下管廊,将解决地下管道、电缆们的“居住”问题,更能大大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功能。在5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在厦门召开的推进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多地市代表考察了厦门地下管廊建设,并纷纷点赞。 预制拼接技术 全国领先 已经按照标准造好的管廊,运输到安装地点,只需拼接起来,就完成了初步的设置。 这就是厦门地下管廊建设,特有的预制拼接技术。导报记者日前在大嶝机场建设现场看到,已经有不少地下管廊拼接完成,这样的工序将比传统方法大大节省时间。 这样的方法,获得了住建部领导的点赞,认为厦门在管廊建设中,形成了规划有统筹、建设有标准、管理有制度、资金有来源、运营有保障的厦门模式。 作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目前厦门已经投入使用干线、支线综合管廊24.58公里、缆线管廊50.46公里。而到2030年,翔安新机场片区、马銮湾片区、软件园三期、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等多个片区将建设干支线综合管廊约152.8公里。 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厦门率先颁布地下管廊管理办法、率先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入廊收费制度、率先采用大规模预制拼接工艺、率先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率先将弱电管线融入地铁现有断面空间、率先将雨污水重力流纳入地下综合管廊。住建部领导称赞。 在今年5月份专家对第一批试点城市进行的年度绩效评价中,厦门排名第一,获得了专家的点赞。 需要维修,只需进入维修通道 地下管廊到底长什么样?按照功能的不同,地下管廊有大小之分。大的可达8米高,可以开车,小的3米左右,可以在里面轻松行走。 比如翔安机场道路的地下管廊中,分为市政舱、燃气舱、高压舱等,宽度可达十余米。不同区域的地下管廊大小不同,但功能大同小异。 其实,就像是一个管道、电缆们的集体宿舍,燃气舱里“住着”燃气管,高压舱里埋着供电电缆,市政舱里热闹一些,底层“住着”污水管,上层则是给水管、再生水管等,并且有足够空间的维修通道。 通过把这些管道、电缆集中到地下管廊这一“集体宿舍”中,一旦需要维修,维修工人只需下到维修通道里,就不需要再把路面挖开。而且,还能增强排污能力,对于降水量多的厦门来讲,也能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