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厦门频道首页>民情> 正文

免费美容陷阱“瞄向”男性 不良商家收回传单不留凭证

2016-07-28 19:02:19何炳进来源:厦门网责任编辑: 刘玮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日报讯(记者 何炳进 实习生 郗锦超)本报昨日曝光明发商业广场的“芭丽”利用免费送东西做噱头,结果进店做皮肤测试要求交钱。不少读者致电本报热线也反映遭遇过类似经历,不良商家同样的手段在多年前就已经存在,本报也多次曝光过,但为何屡禁不止?记者进行了追踪关注。

本报报道也引起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关注,对方回应称,正在探讨尝试改进,寻找新的办法。

【变化】

免费陷阱“瞄向”男性 收回传单不留凭证

爱美是女生的天性,不少商家也借此布下“免费陷阱”让不少人上当,本报此前也多次曝光过。

2012年6月,市民小王和朋友在罗宾森购物广场附近体验了“绝对免费”的皮肤测试,体验后被告知要交300元,本报曝光后,有关部门介入,美容院涉嫌诈骗被勒令停业;2012年7月,洪小姐在明发一家美容店体验免费美容,被涂上美容产品后才知道清洗需要100元,有关部门介入后美容院因无照经营被停业。

近两年来,这种免费陷阱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一些相应的变化。

随着男性护肤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不良的美容院也扩大了经营目标,转而向男性出手。本报热线也接到多位男性市民讲述类似遭遇。除此之外,如今的不良美容院让消费者体验过程中,分发的传单如数收回,交钱也采取现金支付不留发票等凭据。

四年过去了,免费陷阱依然在,变的是对象和细节,但以“免费”为噱头带消费者进店,“免费体验”完后再收费——这种涉嫌欺诈消费者的手法一以贯之,并没有变化,要如何破解?

【困局】

监管部门取证难 存法律空白

在许多美容欺诈的案例中,都会发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存在取证难的问题。“接到投诉举报后,会先登记立案,然后进行调查取证,证据确凿的话确认商家的违法事实,就可以依法进行处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称,处理消费者投诉美容欺诈的过程中,取证往往存在许多困难,一些消费者因为没有取得或者保留相关的消费凭据,最终往往只能对商家采取警告。

“芭丽”美容院6月份就已经被思明区卫生监督所发现存在无美容场所卫生许可证,并下发了暂停营业并整改的通知书。然而,在整改期间,“芭丽”美容院照常营业,甚至超过了整改的期限也依然如故。对此,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无奈,“我们只能对他们进行相应的罚款,但他们不关店,我们也没有强制他们关店的权力。”工作人员称,目前法律上来讲,对不良商家发了整改通知书,商家不遵守受罚款后,法律并没有进一步的相关规定。

【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消费者提高警惕

美容欺诈屡禁不止,如何更好地杜绝此类现象?卫生监督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目前都表示,今后会加强这方面的巡逻检查,发现不良商家会及时处理。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如何从根源上杜绝?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及,一个现成的平台是——“厦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不良商家的相关记录都会登记在列,消费者在消费前,可多个心眼查询商家是否有不良记录。但有市民就建议,光有不良记录是没用的,要让不良记录成为商家的“污点”,才有可能促进其整改,“比如,可以让不良商家签订诚信经营保证书,如果一犯再犯则纳入不诚信记录,情节严重可吊销营业执照。”

金海湾律师事务所的郑志宁律师表示,要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司法手段堵住美容欺诈的漏洞。对消费者而言,切勿轻信“天上掉馅饼”的事,不要贪图商家的免费活动,多了解、注意一些消费陷阱。

另外,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维权意识,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索要相关的消费凭证。

【手记】

治顽疾 别拒绝开脑洞

昨日报道见报后,有个读者打进本报热线说,卫监部门在推行“明厨亮灶”的工程,用监控管理厨房,市场监管部门能否借鉴呢?记者将读者意见转达后得到的回应是:这与美容消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无法借鉴;而且这需要法律上的授权或商家同意才能进行。

诚然,以目前现有的条件确实难以推进,但并不代表在不久的将来完全不可行——推动立法、说服商家,并且与其他的相关举措如投诉影响诚信记录结合推行,顽疾或许就有了破解的可能性。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种借鉴就是有道理的。我们试图表达的是,顽疾之所以顽固,就是因为“难解”,更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果只是使用原有方法,对创造性的“开脑洞”建议予以拒绝,顽疾就会依然顽固,治理就会原地踏步。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