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平原
拥挤的早高峰时段。
▲高峰期即使有人让座,有的老人也会没座位。
不少挤车的年轻人手上提着早餐,嘴里打着哈欠。 高德地图发布2016上半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报告》,在全国“公交都市”排行榜中厦门位列榜首 在厦门成为最适宜公交出行城市的同时,本报记者现场体验发现,我们一点也没理由沾沾自喜,高峰期的公交拥挤仍然困扰着大多数上班族 【核心提示】 高德地图昨日发布2016上半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报告》。报告显示,厦门和上海双双位列中国“公交都市”排行榜首位,领先国内其他主要城市,成为最适宜公交出行的城市。上述排行主要依据城市站点覆盖率、出行成本、线路数量及公交线网密度等四个项目测算,四个项目中,厦门的公交出行综合成本最低,其余三项也均位居前列。 密布的公交线网、低廉的出行成本,为市民创造了便捷的出行环境。不过,和国内其他公交发达城市一样,日益庞大的乘车人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高峰期公交拥挤,甚至挤不上车,成为许多上班族的困扰。在为厦门荣膺“公交都市”榜首而自豪的同时,人们也不禁开始思考,除了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让城市的公交出行更加美好? 厦门日报讯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 黄小芳 实习生 姚惠青 )“早高峰的公交车太挤了,早上我连等了三趟车才挤上去,光候车就花了30分钟,到公司都迟到了。”近日,上班族王先生诉说自己的苦恼。 “厦门是一座有爱的城市,公交让座蔚然成风。年轻人关爱老年人,我们老年人也心疼年轻人。他们每天一大早挤公交车,即将开启一天的劳作,十分辛苦。我们老年人能不能从自己做起,尽量错峰出行,给年轻人多留出一些空间?”无独有偶,65岁的市民张大爷最近也拨打本报热线,对拥挤的早高峰提出自己的看法。 厦门早高峰的公共交通有多拥挤?连日来,针对两位读者的来电,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有人等了七趟才挤上车;有人上了车,挤在门缝里进退两难,只好又退回来,再等下一辆……上班族“抢滩登陆”公交车的种种遭遇,似乎印证了王先生的说法。 来看易通卡公司给出的数据:每天上午8:00-9:00,厦门e通卡在公交车、BRT的日均刷卡笔数是160600笔。如果按照公交集团提供的比例——刷卡客运量占比约63%——那么,每天这个时段就有25.5万人次涌上公交车。 事实上,公交出行量日益增多和公共交通资源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在全国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都普遍存在。对于上班族而言,拥挤的公交意味着迟到扣钱、早起少眠;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拥挤的公交则意味着危险与不适——多位公交司机向本报表示,最担心的就是拥挤的早高峰,人太多,老人一不小心会摔倒或被挤伤撞伤。 据了解,早在4年前,厦门就有一批老年人志愿者,开始热心地进行错峰出行的宣传,号召老人家在没有急事的情况下,迟点出门,把有限的公交空间,让给上班的年轻人、上学的孩子。 【体验】 等了七趟车终于挤上去 6日上午7:30至8:20,在卧龙晓城往第一码头方向的候车台。 眼看BRT快3线来了,小林被人潮推动着,挤上了快3线,结果夹在门缝中,进不去,也出不来。进退两难之际,小林只好“逆流而退”,回到候车台。不一会儿,又来一辆快3,他赶紧往前跑,结果还是没能上去。第三辆快3来了,依然没能上去,直到又来了辆快2,小林才挤上车——他要赶到开禾路口上班。对自己“屡进屡退”的遭遇,小林见惯不怪:“这还算好的了,有时候得等七八趟。” 类似的情况,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上演了多次。为了赶车,没来得及吃早饭的小苏,把早餐提在手里,已在候车台等了六趟车。她是斗西路口附近一家公司的行政人员,8点30分上班,直到8点15分,小苏才挤上第七辆车——不出意外的话,这天她应该是要迟到了。 只坐三站路候车20分钟 在BRT金山站候车的小佘,经历了漫长的煎熬——6日上午7:55,小佘抵达卧龙晓城站与朋友会合,她抱怨在金山站等了20多分钟:“车上都是人,我挤不上去。”从金山站到卧龙晓城站,只有3站路的距离、六七分钟的车程,候车时间和车程时间严重倒挂,让她觉得很不合理。 类似的情况,在公交车上也并不鲜见。一些早高峰的“热门”线路,常常让乘客挤不上去,有时候接连要等两三趟车;而错过一趟车,也许就要多等10分钟。 老人高峰期挤车险象环生 最令人担心的,是夹在年轻人队伍中的老年人。6日上午7:52,在BRT卧龙晓城站,一位看起来有70岁的老奶奶要到斗西路口。来了一辆快3,她没挤上;快1,又没挤上;直到第5辆车,才终于挤上去。她就这么步履蹒跚,佝偻着背,和年轻人一起奔波于候车台的两头,让人为她担心。 公交车同样如此。5日上午7时许,记者从莲花五村上了3路公交车。沿线一共有24位老人上车,在莲花中学站,一下子涌上来十几个人,其中有6位是老人,其中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到爱心专座。而一位从文灶上车的老奶奶,个子比较瘦小,怎么都够不着前排的座位,直到记者搭把手,才在前排靠右的位置坐好。 另一路,记者在7点20分左右,从古楼公交场站上了开往妇幼保健院站的123路公交车,一路下来,共有22位老人上了车。8点25分,车厢内人多到难以挪动,在吕厝站上车的一位老爷爷,只能在前门口站着,好不容易到了下一站,才稍微往车厢内移动一点点,还打了好几个踉跄。 【说法】 年轻人怕迟到 老年人怕摔倒 挤不上的早高峰公交车,让不少人吐槽连连——无论是年轻人、老人还是公交司机,都有一肚子苦水。 在开禾路口附近一家公司做销售的小江,原本住在金山,每天6点30分起床,赶8点45分上班,结果还是有三次因挤不上公交迟到被扣了钱,一次50元,三次150元。现在,小江干脆把家搬到了BRT前埔枢纽站附近:“始发站再堵,两三趟总能上去。”小江说,为了多睡会儿又不迟到,他干脆就不吃早饭了。6日早上的BRT卧龙晓城站,记者也看到,不少挤车的年轻人手上提着早餐,嘴里打着哈欠。 公交司机也始终悬着一颗心。“人太挤,最怕的是有人受伤。特别是老人家,有的提着大包小包,有的自己七八十岁了,还抱个孩子,万一摔倒怎么办?”3路车司机李峰(化名)说,更让他为难的是,高峰期人多,不少老人硬要挤上车,他怕老人出事,会提醒年轻人让老人先上,“但年轻人赶着上班,就会将抱怨转嫁到我们司机头上。” 拥挤的早高峰,给老年人带来的也是糟糕的乘车体验。“厦门人有让座的好习惯,但在高峰期,即使有人让座,有的老人也会没有座位。”多位受访的老年人说,没有座位的旅程,不仅不舒适,也的确是险象环生。 【建议】 市老年志愿者协会倡议老年人尽量错峰出行 把高峰段公交空间 让给上班族和上学娃 近年来,厦门早高峰BRT车次不断加密,公交线路也不断优化,还是赶不上乘客增长的速度——事实上,公交出行量日益增多和公共交通资源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在全国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普遍存在。 “能不能提倡错峰出行,让大家不要都挤在早上八九点钟出门?”采访中,许多市民提出这样的建议。有的市民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施更加弹性的工作制,避开交通早高峰,甚至可以鼓励网上办公;更多市民建议,如果不是非常必要,就不要在早高峰挤公交;也有市民建议,如果只有一两站路的距离,可以尽量步行或骑行公共自行车。 厦门历来有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年轻人关爱老年人,老年人也体谅年轻人的艰辛。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也多次看到这样的暖心场景:当年轻人起身让座时,却被老年人婉拒,“你们也很辛苦,你坐”。多位老年人向记者表示:“错峰出行,可以从我们老年人做起。”在中山公园,市民张奶奶一提起每天挤公交的年轻人就满脸心疼:“他们要工作一整天,也是挺累的,我们如果没急事,迟点出门,避开早高峰也是可以的。”在梧村汽车站,市民林大爷说,自己平时不在早高峰出门,一来是年纪大了,二来也是不想和年轻人及上学的小孩一起挤公交,“一路上都有小年轻给让座,他们也不容易,这时候应该让他们坐坐。”市民黄奶奶也觉得,“老年人和年轻人挤高峰期的公交,累着年轻人,自己也不太安全。而且老人家本身比较闲,时间弹性比较大。” 市老龄办一名工作人员透露,早在几年前,厦门就有一些老年志愿者,义务向老年人倡导错峰出行。在市老龄办的帮助下,记者联系上厦门市老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子韻老先生。陈老说,从2012年12月开始,他们组织老年志愿者,把错峰出行的宣传穿插到平日的交流、关爱活动中。协会定期在植物园、中山公园、轮渡码头、会展中心、火车站等5个人流密集场所开展的文明劝导活动中,都会倡导老人错峰出行,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间少出门,把有限的公交空间让给上班的年轻人和上学的孩子。“很多老年人对此都很理解。” 【数字】 公交早高峰8:00-9:00 厦门25万人次 涌上公交车 有多少人在早高峰乘坐厦门的公交车呢? 厦门信息集团易通卡公司提供的大数据显示,每天公交车、BRT刷卡的峰值出现在上午8:00-9:00;这个时间段,被定义为厦门早高峰的核心时段。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每天早上8:00-9:00,厦门e通卡平均交易笔数为160600笔。其中,上班族是刷卡乘车的中坚力量;紧随其后的乘车群体是老年人,每天早上8:00-9:00,敬老卡平均刷卡13522人次,占刷卡总数的8.42%。 而据公交集团透露,厦门刷卡客运量占比约63%。也就是说,每天这个时段就有25.5万人次上公交车。这其中,包括投币上车的乘客,也包括持老人证等证件免费上车的人。 易通卡公司的数据同时显示,敬老卡刷卡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7:00-10:00和下午15:00-16:00,一天的峰值出现在上午8:00-9:00——也就是说,老年人乘车出行的高峰期,和年轻人上班出行的高峰期,高度重合。 【他山之石】 上海新规: 取消老年人免费乘公交 改为按月发补贴 在外地,老年人和年轻人同挤公交车引发的冲突,并不鲜见。正是因此,不久前,一则“上海取消持‘敬老卡’乘坐公交和地铁”的消息,引发全国各地广泛关注。舆论对这一举措赞同居多,认为它在缓解早高峰出行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让惠老政策在社会福利与城市资源分配中找到平衡”。 按照新的规定,从6月26日起,上海市停止实行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取而代之的是“真金白银”的补贴,年龄门槛也从70周岁降至65周岁。根据新的综合津贴制度,具有上海市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综合津贴,标准按照年龄段分为五档,从65周岁一直到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享受75-600元不等的补贴。 上海同时规定,老年人可以通过购买“保通卡”免费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线。“保通卡”是“保险交通卡”的简称,是一款纯商业行为的保险产品。该卡的月保费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划分为两档,70-79周岁,每月保费为150元;80周岁(含)以上,每月保费为139元。相应年龄段获得的津贴与之相比,可基本持平或略有盈余。购买“保通卡”的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可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和节假日全天免费乘坐上海市除行驶高速公路线路、机场线、旅游线及磁浮线外的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也就是说,老年人高峰期乘车要买票,非高峰期可以免费。媒体报道称,取消老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首日,上海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比以往下降了八成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敬老卡”免费乘公交,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诱导非理性出行。上海的新举措给予了老年人更加实在的福利,同时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赋予老年人更多的出行选择,达到缓解公共交通压力的目的,老人与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各享便利,皆大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