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建筑达人科普活动”上,孩子们利用环保材料搭建建筑模型。(记者林露虹摄) 科普志愿者讲解植物园内植物的奥秘。(厦门园林植物园供图) 科普志愿者在讲座上带领孩子们探索有趣的大自然。(厦门园林植物园供图)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杨德杰)上周召开的全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要聚焦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整体带动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新跨越,要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培养进军科技强国的强大后备军。 科普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部门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技教育新方法、新途径,在组织开展校内科学教育、校外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普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厦门青少年在全省、全国科技赛事中屡获佳绩,青少年创新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为厦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区科普工作室 让孩子大开眼界 厦门已有39个青少年科普工作室 和酷炫的机器人来个近距离接触,自己动手制作心仪的车模,透过电子显微镜探究奇妙的生物世界……在江村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每个周末都会上演一场属于孩子们的“科普总动员”。2005年7月,在市科协的指导下,江村社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率先创建了全市首家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从此,江村社区的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触摸”科技。 “目前,工作室配置了多种机床器材、智能机器人套件、电子积木、创意搭建套材、电子显微镜、益智拼装模型等设备,这些设备免费向社区青少年开放。”江村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负责人王烨莹介绍说,每到周末和寒暑假,社区的孩子们就聚集这里动手搭模型、做实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最直观的方式学科普知识。 除了常规性的科普展品体验外,江村社区还创新地打造了各式主题的科普活动。“我们通常会结合家长和孩子们的意见、建议,设计主题,譬如上个月是机床主题,这个月是建筑模型主题。”长期的科普工作经验告诉王烨莹,青少年科普工作不是枯燥的单向灌输,更应该是互动之下的思想火花碰撞,“所以我们通常会在组织活动中融入亲子、团体合作的元素,让孩子们更好更快地吸纳科技知识。”王烨莹说,江村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不仅经过相关科技知识培训,更有丰富的社工经验,这有助于在活动中传递人文关怀。 自2005年7月创办至今,参加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活动人数已达14000多人次。同时,江村社区科学工作室还经常组队参加各类科普活动竞赛,自2011年以来,先后获得了十三次市、区级各类科技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江村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故事,可以说是厦门社区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厦门共有39个青少年科普工作室,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机制。 |
相关阅读:
- [ 06-26]厦门造智能教育机器人问世 智力相当于5岁孩子
- [ 06-21]福建科学技术奖出炉 厦大韩家淮院士获省科技重大贡献奖
- [ 06-03]于伟国在厦门调研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 [ 05-16]厦门拍客记录网络人生 科技改变了我们什么?
- [ 05-06]调查船作业遭日方干扰 台湾当局派“南投舰”解危
- [ 04-25]《最强大脑来了》门票一抢而光 主办方增“站票”
- [ 03-29]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运行两年效果显著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