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把这项工作作为推动厦门转型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成为全国“多规合一”28个试点市区县、也是试点城市中唯一的大城市,经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了上文所说城市竞争力理论中规划对城市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造就了生态、生活、生产相结合的规划红利,为厦门带来了综合性、集约型、高效性的创新收益。 “多规合一”实施两年多来,厦门市盘活了5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存量,为下一步200个基础设施项目、180个民生项目落地提供了保障,而且以信息化手段搭建来综合管理的平台,显著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在城市化水平50%-70%的时期进展顺利,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将会助推技术赶超、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反之,城市化的负外部性将会抑制产业转型,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脱节,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中国城市化推进的关键节点,厦门市“多规合一”改革将城市转型、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确实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城市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厦门名列2014年中国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2015年4月10日,国家住建部在厦门召开全国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现场会,总结和推广厦门市的经验。 同时,厦门市积极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其实质是美好环境和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其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由政府决策变成公共决策,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位发动群众发展共建。据统计,居民群众对“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知晓率、参与率高达90%以上,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全市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成以上,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程度居全国第三。 2015年7月27日,民政部在厦门召开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模式得到高度肯定。 开放、包容是厦门发展的软实力 作为一个城市,厦门一直以来都有移民加入,以前主要是在海外打拼的华侨,1862-1970年从厦门流入的侨汇占全国的15.4%,可以说开放、包容是厦门与生俱来的基因。 1980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成为大陆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城市之一,开放的体制、机制优势吸引了各路文化、科技、商贾精英,净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0%以上,厦门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独步东部沿海,甚至超过了上海和杭州等经济和人口重镇。 2010年,经济特区扩大到厦门岛内外,现在的大厦门,常住人口中有一半是新移民,无论是洋博士还是打工仔,他们都在为厦门做贡献,都深谙厦门小吃(如沙茶面、土笋冻)和中秋博饼的真谛,慢慢变成了厦门人。 联合国人居署在《世界城市报告》中提出了“包容性城市(Inclusive Cities)”的概念,强调城市对来自不同地域和背景人群的接纳程度,强调城市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未来一个阶段,随着城市移民阶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水平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资源的广覆盖与均衡配置,将成为“包容性城市”社会平衡发展的基础性保证,这对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具有开放、包容传统的厦门无疑具有竞争优势。 厦门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内外一致的“全民社保”、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和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城镇化思路,不断提升开放、包容的城市竞争力。厦门市已基本建成“全民社保城市”,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应保尽保”,创造了全国社保的“厦门模式”。 目前,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中,小学有55.5%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有52.3%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住房方面,厦门已初步建立有保障性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组成的“广覆盖、分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出台了全国首部有关住房保障的地方性法规和30多个配套文件,成为全国蓝本,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逐步实现住有所居。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二线城市的厦门,房价直追深圳、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四,这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厦门的高房价呢?首先,房价上升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转型时期具有其现实基础,其升值主要来源于分享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如前所述,厦门市是一个值得作为家的城市,其城市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在福建省各市中是最好的,其宜居、开放、包容的特质在全国也颇负盛名,因此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旺盛的需求之下,价格自然不断走高;但是,过高的房价又超出其基本面(如人口流入、城市公共服务好等),在全国流动性过剩又缺乏投资渠道的大背景下,厦门很难独善其身;而且,厦门这几年的住宅土地供应一直偏紧,也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尽管厦门的高房价有种种客观的原因,但如果房价脱离基本面不断上升,就会影响到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人才的流入和产业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处于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房地产是一个比股票市场更重要的资本市场,如果住房(即资本)的分配越不均,即有人可以买许多套房、有人连一套房也买不起,经济增长的好处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就会越发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无法实现包容性增长。 作为一个包容性的城市,厦门应该考虑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在城市化这一阶段尽可能地实现“居者有其屋”,让新市民都有机会分享城市公共服务带来的资产升值。在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说,只有确保公平包容,才能可持续发展。 厦门的开放包容还要体现在对外交流中 厦门的开放、包容还体现在其外向型经济和文化交流上,以侨引台,以侨引外是厦门的特色,外商投资企业在厦门工业中一直是主角,2015年厦门自贸区获批,对台、对外交流合作继续扩展。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逐步把厦门市建设成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在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门户作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厦门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还不高,在谈到对外开放时通常还是指吸引和利用外资上。 其实,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以“请进来”为主,今后30年乃至更长时期,“走出去”将成为潮流和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大陆企业对外投资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厦门作为“走出去”的门户作用并不明显。 有意思的是,率先“走出去”的是厦门大学,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正如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所说,“厦门大学是由爱国侨领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的。92年之后,厦大回到嘉庚先生成长的马来西亚创办分校,这是历史的回馈。”笔者今年5月份到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访问,真真切切感觉到国际化的巨大潜力,也相信开放、包容的厦门能够将其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拓展成为其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 |
相关阅读:
- [ 06-17]漳州六学生高考后来厦门游玩 误上“黑车”遭司机恐吓
- [ 06-17]货车超载700%被查司机还敢撒泼 举砖威胁抓咬民警
- [ 06-17]厦门市检察机关举报宣传周下周启动 统一举报电话12309
- [ 06-17]厦门市教育局重申 暑假期间严禁集体补课毕业班也不例外
- [ 06-17]厦门跆拳道晋级考试将规范 统一考试各项环节
- [ 06-17]厦门一工人拆广告牌时误烧空调冷却塔 引起火灾
- [ 06-17]厦门今明天气爱“变脸” 午后易现阵雨将持续高温
- [ 06-16]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生活补贴将定期调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