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民纷纷带着家中收藏的宝贝前往厦门博物馆找专家鉴定。记者陈理杰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陈巧恩通讯员郭淑珺)由外及里,袋子、纸皮、报纸……层层包裹被一一褪去,一把细长的发簪显了出来!哇,看起来好沧桑。不过,专家一摸,就嘀咕:找不到纹路,不是象牙。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各路宝贝“赶集”、“赶考”的重要日子,真假新老,咱遛一圈就能辨出个大概!昨天上午,厦门市博物馆的专家们倾巢而出,按字画、玉器、陶瓷、杂项分组,排排坐免费为市民鉴宝。 叶老先生用厚实的手提包装着5件宝贝,早早就来了。发簪便是其一,听闻并非象牙,他倒也淡然,不疾不徐地追问:“那是某种骨头吗?大约什么年代的?”专家根据发髻的密度初判为清末民初的象骨,“100多年前的东西”。叶老先生乐了,他告诉记者,这支发簪是在地摊上淘来的,“用了难以想象的低价”。 自称厦门农民的叶老先生说,他平素喜欢淘老物件,“边看边学,就有了些感觉”。除了发簪外,他上星期刚入手的珊瑚红茶壶也被专家认定为好东西,“大约是同治年间,从景德镇出来的。当然,做工并不算讲究,毕竟是民窑的东西”。闻言,叶老先生又露浅笑,他说,他入手时才花了几百元。 和藏家叶先生不一样,年近七旬的王先生带来了传家宝———父亲留下的三枚硬币。其中一枚很特别,一面印着“壹圆”字样和一圈花纹,另一面只有袁世凯的头像,除此无他。专家告诉王先生,此币最难得之处在于它是错版,“按说钱币上还应体现当时的年号等信息,但它没有,显然是个错版”。王先生并未追问价值,他用小小的绒布包起钱币,然后系在腰间,“反正多少钱都不卖,这是传家宝”。 鉴宝现场人潮涌动,不过专家提醒市民朋友,收藏应以兴趣为主,通过多学、多看提高自身鉴赏水平,谨防上当。 |
相关阅读:
- [ 09-03]厦大翔安校区东门 摆摊孕妇遭男子推搡险些早产
- [ 12-06]地摊小贩“雷人”叫卖抢市场 产品同质性越来越高
- [ 12-10]女子地摊买衣服嫌质量不好 摊主不退货拿一件就跑
- [ 12-28]地摊有"帮派"续 厦多部门联手整治"暴力地摊团伙"
- [ 03-23]妇女海沧摆地摊卖黄碟 被罚2000元拘役5个月
- [ 07-31]“收编”地摊还要做什么? 如何将地摊变靓(图)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