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1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蒋全德)5月20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艺术厦门博览会,将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艺博会规模较去年扩大,场馆面积达18000平方米,设国际艺术、台湾艺术、国画、油画、漆画、雕塑、拍卖、古代艺术品八大展区。
其中,古代艺术品展区位于C2馆,主题是“‘一带一路’古陶瓷珍品展”,展览由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厦门寒江雪艺术馆主办,展期共四天(5月20日—23日)。据寒江雪负责人介绍,其间将展出中国知名收藏家邱季端从“广州十三行”行商后裔和郑和后裔手中收集到的珍贵瓷器、林则徐书法作品,以及徐寄庼、张璁后人传承下来的藏品。这位负责人称,三大展厅展出的古陶瓷等藏品,是邱季端40年来的收藏人生的最好见证……
瓷缘
在收藏瓷器的过程中,邱季端(中)不仅与古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央视《寻宝》栏目专家、著名古陶瓷评鉴专家丘小君(左),厦大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原会长叶文程(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就了古瓷收藏界的一段佳话。
图为他们在一起鉴赏古陶瓷。(资料图片)
主题 收藏国粹传承文明
一带一路古陶瓷珍品展共分三个展厅,展区的整体风格设计,体现了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整个展区的主题是“收藏国粹,传承文明”。
除了整个展区有主题外,三个展厅中,每个厅又有一个主题:第一厅是“十三行”,主要展出“广州十三行”四大家族之首伍秉鉴珍藏和其后裔传承下来的瓷器珍品、林则徐书法;第二厅是“郑和”,主要展出“郑和下西洋”遗留下来的珍稀藏品;第三厅是交流厅,主要展出徐寄庼和张璁藏品。三个展厅内的展品以古陶瓷为主,还展出一些字画、瓷板画、铜佛、老红木家具等,这些展品只是邱季端先生收藏品的冰山一角。
分类 一二厅展示三厅交流
前两个厅内的展品,主要是用于展示,特别是通过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瓷器,来彰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文化和工艺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交流厅的展品以张璁、徐寄庼的藏品为主。主办方将这里设计成交流区,藏友们可以在此品茶、鉴赏,还可以与主办方互动交流。
喜欢收藏的朋友,跟着导报记者的脚步,去逛逛“古代艺术品展区”三大展厅,领略一番中国古陶瓷的艺术魅力,品味一下邱季端的收藏人生吧!
一厅
“广州十三行”首富美名扬
主题:古陶瓷及书法作品展示
内容:
1、“广州十三行”四大家族之首伍秉鉴珍藏和其后裔传承下来的瓷器(250件)、“十三行”四大家族介绍、当时的首富伍秉鉴介绍、媒体对“十三行”的报道。
2、林则徐书法作品。林则徐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期间,跟十三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展出林则徐的内容,可以佐证十三行的历史。
说明:
1、“广州十三行”1684年,康熙废除禁海令,设粤、闽、浙、江四大海关,允许与外界通商。但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无力接待外来商船。于是,广州海关官府在1686年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俗称“十三行”。可以说,“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贸特区”。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十三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特殊的官府背景和垄断地位,十三行的商人们收藏和积蓄了大量宝贝,绫罗绸缎、茶叶、瓷器堆积如山。
2、首富伍秉鉴在十三行中,以四大巨富———潘振承、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力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四大家族的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家族中、来自福建晋江的伍秉鉴,高峰时拥资超过2800万银元,“相当于当时的全球首富”。2001年,《华尔街日报》发行专辑,统计上一千年(1000年-1999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6个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名列其中,其他五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和宋子文。
3、历史价值大据厦大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介绍,这次展出的、藏家邱季端收藏到的广州十三行伍秉鉴家族珍藏,其后裔传承下来的瓷器珍品,几乎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其中特别是明代中期藏品(如明代成化、弘治时期)到清代早期,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的陶瓷珍藏品较为突出,“这一批藏品不仅珍稀,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林则徐的书法功力深厚,书风清秀劲健,书品如人品,外柔内刚。林则徐书法最突出的成就是行草,以《集王圣教序》为基础,属于传统的二王派系。其楷书,从欧、颜入手,但又不拘泥于某家某派,自成一格。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名震四海,远近求书者接踵而至。被贬新疆伊犂后,更肆意于书法,“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
二厅
“郑和下西洋”后人珍藏展
主题:古陶瓷展示
内容:
1、大明天子御赐南洋二十八国国王的珍品介绍、二十八个国家简介、二十八国风情图、收藏品图
2、郑和后人收藏介绍,邱季端先生与郑和后人的缘
说明:
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二十八年。他的副手王景宏系福建龙岩漳平县人。永乐三年,圣旨命郑和及王景宏等通使西洋。“这两人为永宣的宏图大业立下了不朽功勋而永存青史。永乐七年圣旨称郑和“敢为天下先,不畏难险,献身海洋。”“应予以褒奖,勅赐前朝及本朝瓷器八百件,名人字画六百五十幅,黃金二千兩。”邱季端研究史料后发现。
“这其中最珍贵的是永乐宣德赐给南洋诸国的用青花铭文记载的瓷器。永宣赐给南洋那些国家多少瓷器,历史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从郑和后裔保存的郑和遗存中发现赐给二十八个国家的瓷器。这些瓷器以青花为主,也有甜白釉。郑氏后人保存的瓷器还有永乐御赐郑和的写有御赐司马太监郑和款文的。”邱季端如是说。
三厅
徐寄庼、张璁收藏大家谈
主题:古陶瓷交流(本区为交流区,藏品欢迎各位藏友品鉴、交流)
内容:
1、温州籍金融界巨子和收藏大家徐寄庼及藏品介绍
2、明嘉靖年间一代名臣、收藏家张璁及藏品介绍
说明:
1、徐寄庼(1882-1956),上海滩金融巨子,二十世纪杰出的银行家。徐寄庼1914年踏入金融界,担任过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民国中央银行代总裁、中央造币厂厂长等,是公认的大银行家、上海滩上的金融巨子。他从事银行工作开始就注重收藏各种金银钱币、瓷器书画以及陈年普洱和贡茶,其中尤以中国古瓷最为丰富——从晋朝的青瓷到民国的珠山八友,近千年历朝历代的瓷器都有涉猎,很多评价称他的典藏是一部中国陶瓷史。
此次展出的徐寄庼藏品,是数年前邱季端先生因收藏陈年普洱茶而与徐氏后人结缘,有感其生平故事,数十次亲赴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寻访其家属后人和家仆等的足迹,收藏而来,他还斥巨资在福建修建徐寄庼纪念馆,缅怀先生的高尚品行。
2、张璁(公元1475年-公元1539年),温州人,明嘉靖重臣,官拜内阁首辅。世称“张阁老”,赐称“太师”。《中国通史》载:张璁“始终清廉自守,博学明辨,而勇于革新,可谓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明代一少有的阁臣。《明经世文编》注:“永嘉(张璁)功在社稷,莫大于是。”
嘉靖皇帝对张璁很赏识,常常赠与张璁瓷器和字画等。据考,这批御赐之物中的瓷器,代代相传珍藏,直到今天,传承在张璁女婿后人的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