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讯(通讯员 李灿瑜 记者 苏奇)微信的普及让人们又多了一种交流渠道,在朋友圈里互动,是不少人生活的常态。然而,有人因为过度沉迷而变得烦恼。 折磨 觉得别人发的朋友圈 都是在说给她看 张女士今年40岁,去年开始玩微信。刚开始,对新事物的好奇,加上与多年不见的同学重新联系,张女士对微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注意力都放在上面。 渐渐地,家人发现张女士变得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朋友圈发的东西都是在说她自己,经常会把好友发的动态与她自己联系到一起:朋友发了一张婴儿微笑的照片,她就觉得别人在说自己幼稚;亲戚分享了人生感悟,她认为是专门给自己看的;同学群发了个表情,她就一直思考这个表情背后是什么意思。后来,张女士感到微信朋友圈让自己心烦不已。 家人担心她心理出了什么问题,陪着她到仙岳医院就诊。经过门诊的检查和诊断,排除了张女士患有精神障碍的可能性,医生建议她做心理咨询调整心态和情绪。 分析 自幼性格内向,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 经过与张女士的深入沟通和探讨,心理咨询师陈志敏发现,张女士自幼性格胆小内向,从小到大都不太擅长与人交往,婚后也都待在家里照顾孩子,没有参加工作,几乎没有跟外人有太多接触,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陈志敏还了解到,张女士加入同学群后,遇上学生时代有好感的男同学,会与对方多聊几句,每天还会盯着手机等对方在群里发消息。渐渐地,她感到自责,认为这样做有点对不起家庭,同时也担心自己在群里的表现会让同学误会。因此,她一直关注着同学们的动态,琢磨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心事,也在琢磨自己发的表情和文字是否妥当,发展到后来,她变得敏感多疑,总会把朋友圈的动态和自己扯上联系。 陈志敏分析,张女士的性格具有内向和敏感多疑的特点,再加上长期缺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才会对微信的内容表现出过度的敏感和焦虑。微信里面的好友虽然都是认识的人,但是张女士不算是真的“认识”他们。因此,陈志敏建议张女士要试着把微信当成一个平台,不要过度沉迷其中,应该多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朋友联系,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建立健康现实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助于她打消对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疑虑,也能帮助她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
相关阅读:
- [ 05-06]女子刷朋友圈刷出病 觉得每条信息都与自己有关
- [ 04-15]“低价拼团买水果”刷朋友圈 小心信息泄露
- [ 04-12]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税”?——论微信朋友圈的正确打开方式
- [ 01-14]刷朋友圈会不会刷掉朋友
- [ 04-12]“刷屏奇葩”大盘点: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