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杯。 旧路牌。 旧钢琴。 【互动】 厦门日报讯(记者 邓宁 图/陈朝远提供)如果您也热爱闽南文化,并为传承闽南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欢迎拨打本报热线,或通过本报官方微信“厦门日报”分享您的故事。 昨日,本报以及“百家村之声”网络电台关于闽南童谣的专题报道,引发了不少人对闽南文化的关注和怀旧之情。陈朝远便是其中一位。龟糕印、雨漏、旧路牌、印有单位名称的搪瓷杯……十几年间,陈朝远收藏了两千多件闽南民俗老物件,视若珍宝,不舍得卖。传扬独特的闽南文化是他最大的期望。 收藏民俗用品见证城市发展 出生于1971年的陈朝远来自鼓浪屿,上世纪90年代,他漂洋过海去新加坡求学。“当离开故土时,才会特别怀念家乡。一句乡音、一方旧物都能让我感怀。”或许是乡愁使然,远在异国的陈朝远格外珍爱来自家乡的器物。2002年,陈朝远回厦。那时候的他,惊讶于厦门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感慨工业化批量生产代替了曾经简单的生活用具。陈朝远萌生了收集民俗物品,保护发掘本土文化的使命感。 陈朝远收藏了几十个印有单位名称的搪瓷杯,在他眼里,这些不起眼的老物件见证了城市发展。“搪瓷杯上印着的橡胶厂、造船厂等大都改制了。”陈朝远收藏的物件大都来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用品。“希望呈现原汁原味的闽南民俗。”陈朝远说。 一辆老自行车牵出一段往事 收藏老物件的过程虽迂回曲折,但更多的是巧合与缘分。去年年初,自行车修理铺老板给陈朝远送来了一辆上世纪50年代的自行车。“英国进口的,俗称老凤头。”陈朝远说,这在那个年代可是风靡一时,老厦门人都知道这是名牌。巧合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无意中看到自行车,竟然认出了是自己的物品。老先生拿出了保留至今的购车发票、自行车证,讲述了这辆老旧斑驳自行车的来历:上世纪50年代,老先生远在南洋的姐姐寄来一两黄金,家人换成侨汇券后购买了这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老先生年纪渐长后,将这辆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自行车放在小区雨棚里,不慎被物业当成废铜烂铁清理了。老先生拿出60多年前办理的自行车证,上面的一串数字跟刻在自行车车把上的数字相吻合。老先生告诉陈朝远,当时的自行车都要挂牌,办理自行车证后才能上路行驶。 举办公益沙龙传播本土文化 说起老物件的来源,陈朝远颇有些感慨。“除了朋友知道我喜欢,会送过来外,大都是要去废品收购站淘回来。”去年,陈朝远淘来了一张来自1985年的奖状。写有“赖文雅同学获厦门市第六届‘鹭岛花朵’文艺会演优秀演员奖”字样。清理干净后,陈朝远给这张奖状加上外框并妥善保管起来。“希望有一天找到主人,原物奉还。” 闲暇时,陈朝远喜欢不定期组织年轻人举办公益性质的文化沙龙。“内容大都为闽南特色民俗讲解。”对于陈朝远而言,发扬光大本土文化是他终身所致力的追求。 |
相关阅读:
- [ 03-17]一元纸币成了收藏新宠 将逐步退出流通市场
- [ 01-08]退休金都变了柜子桌子 台南老夫妇收藏数百件老家具
- [ 12-31]囤日用品、囤书还有人囤垃圾 收藏是兴致囤积是病
- [ 12-30]厦门一市民将“迷你”炮弹捡回家 当做宝贝来收藏
- [ 11-15]专家坐镇书画产业展"鉴宝" 建议市民搞收藏要量力而行
- [ 10-20]全国钱币博览会周六在厦开幕 近万张钱币与市民见面
- [ 10-19]国内钱币收藏最高规格展会落户厦门 展出近万张钱币
- [ 10-12]抗战纪念币遭仿冒不少收藏者上当 购买应选择正规途径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