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陈坝钦:反扒成了一种习惯 不到10年抓贼130个

2015-12-16 10:01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人物名片

陈坝钦

1975年生,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会副主席。担任反扒志愿者近10年,迄今,他亲自抓获和参与抓获的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达130人;先后被区、市两级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厦门市文明市民”;2006年至今连续8年被授予“反扒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人物原声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累也不觉得苦。

反扒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虽然反扒只是业余工作,但陈坝钦已经把它当成了事业来做。(本组图/记者 黄嵘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林桂桢)在大家眼里,陈坝钦是个普通白领,但在下班后、周末,他就打扮成游客、老板等模样,穿梭于公交车、码头、车站等地抓扒手。从2006年3月加入反扒志愿队伍起,干了近10年,每周志愿服务时长30个小时。

有危险

逮住“鸳鸯贼” 胳膊被针扎

“别动!反扒的。”提肘,别臂,把扒手按在地上……反扒工作人员常给人这样潇洒、利索的形象。事实上,危险如影随形。

“一男一女两个老扒手,女的拎着一个装着狗的篮子,打扮成贵妇的样子,男的手拿一个扇子作掩护。”陈坝钦清楚地记得,2010年7月14日,轮渡海滨大厦附近,从二人的言行神态,陈坝钦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动机,于是一路跟着他们坐公交车到厦大,再回到轮渡。在上公交车时,在女子的掩护下,男子的手伸进了一名乘客的口袋偷手机。

“别动!”陈坝钦见状上前,一手抓住一个扒手的胳膊。不料,女子竟用另一只手抓陈坝钦的胳膊,大喊:“我有病,用针头捅你!”随即把陈坝钦的皮肤划破。陈坝钦心惊,但还是没有松手,把两个扒手扭送到了派出所。找不到酒精,就到小店买了瓶二锅头给伤口消毒。

后来证实,只是虚惊一场,“虽然当时很害怕,但还是不后悔做反扒志愿者。一松手,他们就逍遥法外了。”陈坝钦说。

反扒工作者被称为“影子杀手”,他们的身手像影子一样快,让人防不胜防。陈坝钦曾在鼓浪屿码头上巡逻了整天一无所获,临近傍晚,在趸船上逮着了一个老扒手——船上铃声一响,人潮向码头涌去,扒手趁机拉开一个乘客的背包拉链,一大把现金露出来,陈坝钦一个箭步冲上去,提肘别臂,一把摁倒扒手。扒手抬起头来看了陈坝钦一眼,垂头丧气地说:“我怎么老遇到你!”原来,一年前,他已经在火车站被陈坝钦逮着一回了。

有梦想

抓小偷也算圆了警察梦

陈坝钦的微信昵称是“兵的情怀”。18岁那年,他离家从戎,当了四年兵。这段经历,在他的心中埋下了见义勇为的种子。他还有个警察梦。退伍返乡后,他想去当警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现在抓小偷,也算是当年警察梦的延续吧。”

陈坝钦很早就抓过贼,还是一出搭车追击的好戏。1998年的一个夏天清晨,作为保安,他站岗时听到隔壁楼有人大喊“抓贼”。陈坝钦追了过去,两个小偷各自跳上一辆自行车疾驰远去。虽然陈坝钦体格强壮,但双腿难敌两轮,他还是追不上。这时,一辆皮卡车开过,经司机同意后,陈坝钦跳上皮卡车,往一名小偷的方向猛追,等小偷骑不动了,他跳下车把小偷按倒在地,扭送派出所。“围观的群众给我竖起大拇指。”想起当时的场景,陈坝钦至今仍觉得很有成就感。

2005年12月,厦门市成立义务反扒志愿者大队,但第一批志愿者只在岛内招募,当时陈坝钦住在岛外,无奈与首批反扒志愿者失之交臂。2006年3月,义务反扒志愿者大队对全市开放——一个月后,陈坝钦通过选拔,终于如愿成了反扒志愿者大队的一员,直到现在。

有激情

业余时间大多在反扒

虽然反扒只是业余工作,但陈坝钦已经把它当成了事业来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抓贼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工作之余,陈坝钦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反扒上——周末在家里休息,他就会坐立不安,手痒痒,这时候,一定要跟聚会一样约上几个队友,“走,抓小偷去!”

近来,陈坝钦手头的任务比往常多了不少。“周末、节假日,大家休息的时候,反倒是我们工作最紧张的时候。”陈坝钦说,此外,遇到大型节庆活动,志愿者们也都要出动。他每个月志愿服务时长达30个小时。但这在他看来都没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累也不觉得苦。”

【记者手记】

没有名利的“真爱”

反扒,这么一份“无名无利”的工作,能把一个人的周末、节假日都“掳走”,他对它,一定是真爱。唯有真爱,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一眼认出扒手;唯有真爱,才会对每一个扒手的姓名、特征历历在目;唯有真爱,才会在周末不反扒时如坐针毡;唯有真爱,才能十年如一日,死心塌地做反扒志愿者。

陈坝钦的坚持,把一个爱好做成了一份事业。毫不夸张地说,反扒已经如镶钻一般渗透进了他的生活,越融入越闪耀,也越让人动容。(本报记者林桂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