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买了一只鹦鹉和一只笼子,我问他分别多少钱。他说,鹦鹉60元,笼子200元。我听了他的回答后说,这笼子比鹦鹉还贵啊?没想到,这只该死的鹦鹉居然抢着回答说:“难道你认为你会比现在的房价贵吗?”
现在真的是连这只学说人话的鹦鹉都觉得房价高了!普通老百姓都盼着房价能够降下来,让自己能够买得起房。这让我想起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这只是一个梦想,最终的现实还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希望于房价降下来,是一种幼稚病。 让我先来给大家分析一下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就两条:第一条:1993年由朱副总理主导的分税制,本质上是要解决两个指标的权重:财政收入与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其结果是地方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要上交中央,剩下的,要发展经济,地方财力严重不足,因此,土地财政应势而生,为房价高涨打下了成本基础;第二条:这些年M2增长过快,政府未能有效管住货币,可以说是开动印钞机狂印人民币。2000年广义货币M2余额为12万亿元,2015年9月末,M2余额高达135.98万亿元,15年内,翻了约11倍。大量货币放出时,为房价高涨打下了流动性的货币基础。有这二条,足够让房价飞了。 房价这个东西,可以说易升难降。房价下降,政府会不高兴,土地财政没法持续;商业银行会不高兴,怕坏账丛生;央行会不高兴,怕通货膨胀;有房者会不高兴,怕财富贬值;贪官会不高兴,怕收益降低。方方面面的不高兴,房价怎么可能会降呢? 一、地方政府会不高兴,怕影响财政收入 高房价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丰厚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时又给各级财政带来巨额的税收收入。据可靠估算,房价中约有70%是以土地出让金和税费的形式交给了政府,使政府与房地产业之间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利益输送关系,形成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发展房地产这样一种混乱逻辑。如果房价大幅下降,大批房地产公司将倒闭,将严重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在财政支出未有效削减的情况下,政府承受不起。 其实地方政府打心眼里感谢高房价,让各级财政部门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却能够确保财政收入的增长,特别是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其结果就是政府被房地产业绑架,不由自主地站在了房地产业的一边。 二、商业银行会不高兴,怕坏账丛生 房地产拿走了银行对企业贷款总额的约42%,等于房地产将银行绑架了。高收益使其可以承担高利率,高利率又给银行业带来了高收益,如果房价大幅下跌,大批房地产企业还不上贷款甚至倒闭,银行不但没有高收益了,而且还将出现大面积坏账风险,再加上个人房产价值低于银行贷款时,又将导致个人停止归还按揭贷款,这会进一步加剧银行坏账风险,必将导致社会动荡,风险太大。 三、中央银行会不高兴,怕通货膨胀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最近十年印了那么多钞票,M2早已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为什么没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房价高涨,通过房子的高通货膨胀率,吸纳了老百姓几代人的财富,让钢筋混凝土锁住一批M2,老百姓没钱可花了,才能降低除房子外的其他商品的通货膨胀率。 政府选择了房子作为一个盾牌,很聪明,就可以囤积大量超发的货币。自从房地产凝结了老百姓大量的货币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就表现为“结构性物价上涨”,具体为:房产呈现恶性通货膨胀状态,而其他物品表现为温和小幅通货膨胀状态,比如具有代表性的猪肉,这些年涨来跌去,其实最终也没涨多少。 央行应该感谢高房价,房子在消化多印出来的钞票上,是立了大功的,让央行在大肆印钞的情况下却能够轻松地抵御通货膨胀的压力, 四、买了房的老百姓会不高兴,怕房产贬值 如果房价下来了,很多贷款买房的老百姓的房子价值立马低于要偿还的房贷额,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这部分老百姓就成了“负翁”,要么长期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要么弃房不再还贷,再要么就造反了。虽然房价涨涨跌跌,对已经贷款买房的老百姓在经济实质上毫无关系,因为永远不会拿房子去变现,但如果房价大跌,却会让他们虚幻的财富梦破灭! 五、握有重权的官员会不高兴,怕收益少了 高房价带来的高收益,特别是在拿地环节,存在大量的灰色寻租地带,使开放商敢于也能够拿出巨额资金贿赂各级官员。事实证明,与房地产业有关的政府部门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 我认为,对目前房价的虚高,政府要负责任。房子与粮食一样是关系民生的商品,特别是房子在泡沫时具有金融属性,是不应该允许炒房的,不然,就更不公平了,话说没钱的老百姓在吹泡泡时那能吹过有钱的人啊。房子这种商品是不能囤积的,旧社会都懂对非法囤积粮食的奸商要捉起来,我们怎么就放任有钱人炒房、囤房呢?有煤老板一购买就是上百套,这一万个不合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限制呢?还把炒房团当作新闻炒作,房价还不泡沫吗? 最后,用西班牙《世界报》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