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
1、加建破坏历史建筑立面
2、加建破坏街道流通性
3、素混凝土抹面不协调
4、外立面悬挂空调机
5、违章加建
6、瓷砖贴面不协调
改造后
1、拆除加建,恢复立面
2、拆除加建,提升流通性
3、提取元素,立面整改
4、空调机置于外露阳台内
5、拆除加建,安置水电表
6、去除瓷砖,涂料抹面
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晓波)本报关于鼓浪屿核心商业区建筑外立面的连续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日前获悉,针对鼓浪屿核心商业区建筑外立面乱象,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将以科学的方法着力整治提升,在认真倾听、充分吸纳户主和商家的意见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以龙头路(钢琴码头入口-丽之岛酒店路段)、福建路与晃岩路(鼓浪屿医院-马约翰广场区间路段)以及中华路(马约翰广场-泉州路口路段)作为先行改造和样板示范路段。
目前,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的80多位专业师生,运用“共同缔造”之法规划设计的鼓浪屿核心商业区建筑外立面整治提升方案也已初步成形。方案以“做减法”为主,从节点空间营造和建筑文化展示两方面入手提出分类概念型设计,并提出了“一铺一案”的具体设计意见。
方案依据试点路段沿街的建筑风貌与历史沿革,将商业街分为各具特色的三段,第一段古典、稳重、简约,第二段小资、活泼、多样,第三段音乐、优雅、情调。同时还依照美观可视性、控制引导性、可持续性三原则,制定了具体途径。
三个路段展现三种风情
第一段由龙头路入口至龙头路100号中南银行旧址。这一分区建筑体量较大,古典欧式风格较浓厚,回归其原本的建筑风貌,建议去除雨棚,采用低调的店招装潢。塑造以简约为主的商业气息,营造出大气稳重的氛围。
第二段由龙头路100号中南银行旧址至音乐厅。这一分区建筑新旧参差不齐,混杂多样,保留丰富活泼的建筑风格,以小资情调为主要风格,营造出文艺活泼的氛围。
第三段由音乐厅至马约翰广场。这一分区建筑周边分布有大型音乐演奏场所,依托原有的环境特色,以音乐为主题,营造高雅优美的环境气氛。
弱化附加物 强化建筑本身
对于具体实施手段,方案提出,要做足“减法”,在工程量尽量不大的基础上,弱化添加物,强化建筑本身,还建筑本来面貌。
“建筑物上有防盗网、空调外机、电线等大量附加物。因为这些因素的添加,使得建筑本身的风采被破坏。”参与方案设计的厦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渊介绍,整治将尽量统一或隐藏这些附加的因素,比如对空调外机进行重新组织,用原有欧式装饰栏杆作掩饰或用绿化隐藏,使得他们更加整齐,不再喧宾夺主,同时还会修补损坏的窗花,通过窗户增强立面效果。
除了这些小的附加物,还存在着另一些如私自加盖违章建筑、突兀的大烟囱、使用和原立面材料无关的涂料进行粉刷等破坏建筑风貌的大影响因素。整治中,将依照相关法律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对和原风貌无关的涂料进行清洗,尽量恢复建筑在历史上的原貌。
此外,作为一条商业街,各式各样的店招营造了丰富热闹的商业氛围,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管控,使得店招高低不一,尺寸过大。方案建议,在保证店招商业效果的前提下,参考澳门的成功案例,结合立面风貌合理设计店招和雨棚,使得整条街的店招丰富而有序。
方案背后
四所大学师生组成“工作坊”
他们与每栋建筑的业主或商家充分互动、论证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方案是由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的80多位专业师生组成的“鼓浪屿共同缔造工作坊”所完成。
“工作坊”所做的并非传统的规划设计活动,而是通过高校师生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媒介,动员相关人群共同参与到规划设计当中——面对课题街区范围内的40多栋建筑,80多位师生划分成16个小组,每组负责几栋建筑,入户与每栋建筑的业主或商家充分互动,还通过公开展示方案、收集居民小纸条等方式对方案进行论证。
“工作坊这一理念源自国外的社区营造。早在上世纪,欧美国家就开始采用设计师与当地居民共同商量的方式,对社区进行共同的设计和规划。”参与方案设计的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费迎庆告诉记者,“工作坊”模式的效果不仅仅在于制定出方案,还在于通过共同缔造,让居民了解这一方案的出炉过程,促进后续工作的推进。
【相关】
四处公共空间景观将提升
鼓浪公园改造效果图
“龙头路商业街有着完整、丰富的城市记忆,体现着传统文化、西洋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价值的融合,具有独特的魅力,可用于文化传承。它应该是具有鼓浪屿地方特色,可展示文化、可供游客体验的商业购物街。”
基于这样的定位,方案在试点路段内选出4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进行了景观规划设计,并提出改造、整治与改善策略。
鼓浪公园
疏散核心商业区集聚人流
龙头路入口处,有片面积上万平方米的鼓浪公园。鼓浪公园较为封闭,游客被挤迫到公园两侧。规划保留现有树木,通过公园再设计,打开被绿篱封闭的内部公园空间,并结合铺装、夜光灯的引导,疏散核心商业区集聚的人流,为游客提供休息等候场所。
街角空间
增强建筑的可阅读性
这里的“街角”指的是龙头路入口至侨联楼拐角这段弧形道路。
从现状来看,这里部分加建建筑侵占了现有街角空间,同时把侨联楼的历史风貌遮挡住。
方案规划,消除转角加建,露出原有风貌建筑,同时使道路前、中、后三点的人流视线,能从各个方向观看历史风貌建筑,并在转角处提供行人休憩的公共空间,增强街道建筑的可阅读性。
街心广场
使广场空间消隐于道路
方案分析,街心广场现存问题包括:空间狭小造成人流拥堵;两侧支路尺度差异较大,导致人流分配不合理;垃圾收集处的存在降低了空间的品质;业态分布不合理导致容易聚集人流;指示牌位置设置不合理。据此,方案建议通过重新组织空间的构成方式使广场空间消隐于道路空间,二者形成一个整体。通过空间形式的引导,改变不合理的空间格局。
音乐厅广场
强化空间通透性
针对音乐厅广场,方案分析出了三大问题,一是外围空间与街道空间隔离,被中央坡地隔离,景观闭塞,通透性严重不足,密植的竹子和连片的灌木割裂了两个大公共空间的联系;二是节奏序列不明显,与音乐的关系不足,缺乏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更缺乏市井性的表演空间;三是作为龙头街区整体景观序列的视觉制高点,空间高潮意味明显不足。方案建议,强化两个空间的通透性,利用高差层次,营造舞台空间性为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