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厦门淘化大同公司鼓浪屿内厝澳制造厂就负责为难民煮粥,每天两次由难民挑粥到难民住地分发。 厦门晚报讯 历史的面容,在流逝的时光中并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70多年前,战火燃烧到了美丽的海滨小城厦门。那一段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留下的不仅仅是发黄的照片,还有那些深深刻在记忆深处的历史片段。今天,我们邀请了5位老人,讲述他们曾经历过的烽火岁月。 【讲述人:林世岩(87岁)】 1938年日军攻占厦门时10岁,小学生;家住鼓浪屿 尽管有人饿得自杀 但绝不向日本人行礼 1938年5月,我还是养元小学的学生。5月13日厦门岛沦陷,当时鼓浪屿是公共租界,还未被日军占领,厦门十几万难民集体逃亡到鼓浪屿上避难。学校停课了,校园、教会、黄家渡等公共场所都成了避难所。 当时毓德女子中学校长邵庆元等人组织了“鼓浪屿各界联合救济会”,随后,鼓浪屿中外人士又联合成立了“鼓浪屿国际救济会”,每天派人到同安、漳州采购食材,淘化大同罐头厂、兆和罐头厂的工人加班,灶炉24小时开,每天煮9万份稀饭,送到各避难所和居民家里。稀饭很稀,吃不饱,口渴了就喝井水。 鼓浪屿居民家里稍宽敞些的,都会收留难民,有别墅的人家一栋楼住了上百个难民。床单往地上一铺,就是一家人住的。鼓浪屿的工人还赶着打棉被分给大家。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鼓浪屿也被日军包围,吃喝都断了来源。日军只给居民每人每月发两斤糙米,那糙米简直不是人吃的,发霉还有老鼠屎。饿得不行,只能趁天没亮偷偷过海,走到五通买地瓜叶、高丽菜,或是上山割柴、挖野菜。 长期挨饿,大家全身都浮肿了。有的人在去找食物的路上,走着走着就突然倒下死了,还有的实在受不了上吊自杀了。 虽然饥寒交迫,但是我们对日本人绝不弯腰。当时日本人规定只要见到他们,就得向他们行礼。大家宁可多绕道避开,不愿轻易向日本鬼子弯腰。 1945年初,我和一些生活不下去的穷人向日军提出申请,想离开鼓浪屿。当时只有穷人能离开,我们被日军押到黄家渡码头集中,乘船到大屿岛。在海边过了一夜,第二天国民党派船来接我们,让我们把带的钢笔、热水瓶、衣服都上缴后,送到嵩屿码头避难所。那天夜里,有人就死在大屿岛上。(文/图 记者 林珊 实习生 苏冬梅) |
相关阅读:
- [ 08-26]抗战中一人抵一师的文艺青年
- [ 08-26]临江镇水东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联谊晚会开幕
- [ 08-26]湖南凤凰抗战老兵“圆梦”病床前拍婚纱照
- [ 08-26]福清宏路街道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讲座
- [ 08-26]从抗战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