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从三个创新看厦门经验 社区治理 “我要做”很重要 美丽厦门,离不开每一个美丽社区。自从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厦门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载体,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减负为突破口,以完善社区建设为基础,初步探索了一套社区治理创新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 从“指挥员”到“辅导员” 善于谋划全局的“规划师”,善于协商引导的“辅导员”,善于协调各方的“掌舵人”,善于统筹资源的“激励者”……在社区治理创新体系建设中,厦门政府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管理型政府习惯于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这种“集权式”的政府架构和“指挥员式”的政府职能对百姓需求很难形成精准的判断,也难以提供高效的社会服务。 在创新建设中,厦门政府从过去的“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指挥员”,转变为支持协商、引导示范、培育骨干、支持自治的“辅导员”。 曾厝垵社区的“辅导员”就带领着社区居民把曾经脏、乱、差的曾厝垵打造成继鼓浪屿之后厦门的第二张“城市名片”。政府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规划、有机更新、社区再造”的规划思路,并指导文创会等组织和发动居民通过因地制宜改造、文艺化更新、功能化区分、生态化设计,既保护原生态的渔村历史风貌,又注入开放多元的创意新功能。2014年,曾厝垵游客突破千万,业主和商户收入增长10倍,打造出“中国最文艺的渔村”。 发动群众参与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居民的参与度提高了,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共同缔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在共同缔造行动中,厦门共发放征求意见表45.5万分,收到意见建议12.1万条。 “以奖代补”是共同缔造行动的成功做法,项目由社区和居民提出并实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居民参与度高、社会效果好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两年来,市、区两级财政共实施“以奖代补”项目932个,覆盖全市269个村(社区)。 集美康城小区建立了树木认养、绿地认养、楼道认管、公共环境认领等群众参与机制,定期邀请园林专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绿化养护知识培训,开展认养认管评议,实行有偿奖励。目前,小区有89块绿地被认养,16个楼道、5个活动场所全部被认领认管,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促进多元融合 实现“两岸一家亲” 厦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促进在厦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外籍人士等参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融入本地社区生活,促进新老市民、城乡居民、两岸同胞乃至中外人士融入融洽,增强大家归属感。 在社区创新治理过程中,厦门发现和培育了一批长期在厦居住的台胞等境外人士为社区骨干,吸收他们直接参与社区治理。同时,通过建立两岸社区建设交流机制、加强两岸村居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项目合作、吸引台湾社会组织入驻等方式,推动两岸社区深度交流,促进“两岸一家亲”。 2014年,海沧区成立大陆首个“两岸义工联盟”,探索确立“以台胞志工为带动,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以义工为参与对象”的“三联动”模式。湖里区兴隆社区、思明区官任社区聘请了热心公益事业的台胞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金山社区在社区听评会中设定台胞台属代表,及时反映台胞的民意诉求,带动更多台胞参与社区治理。 |
相关阅读:
- [ 07-28]社区治理"厦门蓝本"被点赞 首批12个实验区通过验收
- [ 07-27]为老人理发 送爱心物资晨曦公益服务队开展社区公益关爱活动
- [ 07-27]禾缘社区志愿救援队巡逻五缘湾海域 昨日救起1溺水儿童
- [ 07-27]趣味读书夏令营闭营,孩子们为自己编的手工艺品创作故事
- [ 07-26]厦门媒体采访团深入台湾社区交流 志愿服务添活力
- [ 07-26]短短4年厦门新增公园34个 未来还有一批公园建成
- [ 07-25]康泰社区的青少年才艺多 书画比赛作品很吸睛
- [ 07-25]厦门媒体走访6个台湾社区 捕捉社区治理精彩镜头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