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障碍通道的人行天桥只是少数
东南网5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 吴林增/文 常海军/图)“不只是盲道存在问题,厦门大多数的天桥、地下通道,残疾人也没法通行。”残疾人朋友林先生说。
昨日,导报关于厦门无障碍设施“障碍重重”的报道见报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有读者来电反映,除了盲道外,其它一些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也不够。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厦门多数路段的地下通道、过街天桥没有建设无障碍设施。对于这些“障碍”,导报记者将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调查1 “上天入地”都无路,过街太艰辛
林先生双腿残疾,他说,在湖滨北路的一些路段,残疾人想过马路,可谓是“上下两难”。为何“行路难”?“主要是无障碍设施不全。”他说。
根据林先生的描述,昨天下午,导报记者来到湖滨北路实地调查。在特贸公交站附近,路中间被隔离栏隔开,行人要过马路,只能通过相距不远的一座天桥和一条地下通道。
然而,导报记者注意到,坐着轮椅的林先生,无论是选择“上天”还是“入地”,都无法到达近在咫尺的马路对面,因为,他的轮椅“上下两难”。
原来,设置在这里的天桥和地下通道,均没有建设无障碍通道,一级一级的台阶,让林先生望而兴叹。天桥和地下通道上设置的斜坡,不仅宽度不够,坡度也太陡,林先生的轮椅根本无法通行,只适合自行车推行。
林先生若想过街,不得不绕行很远,走市政府附近的斑马线。“我本来就腿脚不便,不像健全人走路那么方便,一条马路,真的隔断了我的世界。”
随后,导报记者在滨北靠近市政府的一个环形天桥看到,该天桥也未设置无障碍通道。
厦门多数地下通道都没有无障碍过街设施
调查2 一条路8座天桥,仅2座“无障碍”
湖滨南路,是厦门天桥最多的路段之一,天桥是行人过街的主要通道。导报记者从莲坂出发,沿着湖滨南路,一路前行到鹭江道交界处,总共看到了8座人行天桥。
莲坂是岛内人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但是,导报记者注意到,设在此处的天桥却并未设置可供肢残人士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再往前走,同样的情况在凤屿路口、湖滨中学、非矿车站、美湖路口等多处人行天桥都存在。
一整条湖滨南路,仅有湖滨南路中山医院天桥和湖滨南路厦门航空天桥设置有无障碍通道,通过一条宽度1.3米左右的斜坡,可供肢残人士所坐的轮椅或助力车上下。
调查3 高高的BRT车站,肢残人士上不了
袁广建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因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行动不便,现在,他基本靠残疾人助力车出行。“我55岁了,从来没有坐过公交车,更别提BRT了,我都没有上去看过,因为我根本上不去。”说到这个,袁广建充满了遗憾。
据悉,BRT车站在建设之初,规划有无障碍通道,但最终却因各种原因搁浅。目前,BRT车站仅有上下楼梯和普通扶梯,轮椅或助力车均无法通行。
因为腿脚不便,这些年来,袁广建出行时总是困难重重。“我经常要去各种机构办事,可是有些机构门口设有台阶,却没有无障碍通道。”这可难住了袁广建,“小小的一级台阶,对健全人来说根本不起眼,但对我们肢残人士来说,就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无障碍”不能停在纸面上
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厦门市很重视,也有好几个光鲜亮丽的“头衔”:公开资料显示,10年前,厦门就获得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3年前,厦门升级成为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
说起厦门的无障碍建设,有一长串的成绩单:早在几年前,岛内85.5%的城市道路设置了盲道,盲道总长度461公里;为有上网需求的盲人购置了读屏软件,帮助他们上网“看”世界;不少电梯增设了盲文标识;很多场所也设置了无障碍厕所……
不过,对残疾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盲道建好了,能不能放心地走出去;一条马路,能不能方便地跨过去。无障碍设施好不好,关键要看它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否则,建得再多,也只是一堆纸面上的数据而已。
只有做到无障碍设施真正“无障碍”,“先进城市”才能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