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鼓浪屿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绿树掩映。 170多年间,历经沧桑——战争爆发,被日军封闭过;发生火灾,被烧毁过;做过快餐店,也当过办公楼。今后,这里或将变得大不同,建“鼓浪屿历史文化博物馆”。 导报记者从鼓浪屿管委会获悉,为加强鼓浪屿文化建设,持续推进鼓浪屿申遗工作,鼓浪屿管委会机关近日从思明区鼓浪屿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搬迁至鼓浪屿复兴路28号,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拟建成“鼓浪屿历史文化博物馆”。 管委会为遗产核心要素腾迁 鼓浪屿管委会“搬家”了,为遗产核心要素腾迁。 导报记者从鼓浪屿管委会获悉,为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和市委、市政府“鼓浪屿整治提升”的工作,鼓浪屿管委会在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坚持“文化景区+文化社区”的发展定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管理,着眼历史风貌建筑的永续保护利用,逐步启动原领事馆的保护利用工作。“这次‘搬家’是为申遗工作和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鼓浪屿管委会主动作为,带头搬出遗产核心要素,从原英国领事馆搬迁至新址原鹿礁小学。”鼓浪屿管委会有关人士表示。 据悉,鼓浪屿管委会于2003年搬进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办公。 原英国领事馆部分房间将还原 原外国领事馆,是鼓浪屿重要的文化遗产。今后,岛上的原外国领事馆都将修缮保护并利用起来。 小小的鼓浪屿,曾有十几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目前仍有8处原领事馆或官邸保留有建筑遗存,并可供利用。 据了解,对这部分遗产市政府已专门进行研究布置,接下来将依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修缮保护利用,并不断细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尽快进行推进项目建设。 鼓浪屿管委会有关人士透露,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作为鼓浪屿开放式重要历史文化展览平台,集中展示自鸦片战争以后鼓浪屿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文化印迹,将成为鼓浪屿亮丽的风景。 “原英国领事馆拟将开发为鼓浪屿历史文化博物馆,部分房间将还原为展示英国领事的书房、会客厅和办公室。”有关人士说。 鼓浪屿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老照片 彭一万(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 解密 原英国领事馆的变迁 原英国领事馆,厦门首个外国领事馆。“这也要从1840年谈起,那年,英国人来了。”鼓浪屿申遗顾问龚洁说,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鸦片战争,厦门被迫成为通商口岸,鼓浪屿被英国殖民者占据。“鼓浪屿被英国殖民者占据了5年,一直到1845年,清政府还清英国勒索的‘赔款’,英国军队才撤出。但是,英国殖民者已经取得了鼓浪屿的居住权。” 1843年11月2日,英国在厦门设立领事事务所,派纪里布任首任厦门领事。1844年11月,阿礼国成为驻厦门第二任领事,他在鼓浪屿鹿礁顶建了一座办公楼,就是现在的原英国领事馆。 1936年,英国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曾经代领过意大利、丹麦、挪威、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的领事。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领事馆被日军封闭,二战结束后复办,1949年又停办。 龚洁说,上世纪80年代,厦门工业设计院搬入英国领事馆,不幸发生火灾,红砖楼被烧毁。1998年,外交部重建这两幢建筑,之后又被几家快餐店使用。 2003年鼓浪屿管委会搬进鹿礁路16号(原英国领事馆)办公;2015年4月,鼓浪屿管委会机关从此迁出,搬至鼓浪屿复兴路28号。 专家连线 原领事馆或官邸要开发成博物馆 鼓浪屿,弹丸之地的小岛,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后,许多外国人来到鼓浪屿上占地盘、建房屋,他们还在岛上兴建教堂、学校和洋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侵略渗透。“社区、医院、警察局、电影院,鼓浪屿上都有。”彭一万说,鼓浪屿是近现代中西多元文化荟萃的微型城区。 而岛上的领事馆建筑,更是鼓浪屿的一笔文化财富。它们虽然是殖民侵略的产物,是一段辛酸、耻辱的历史,但在彭一万看来,领事馆建筑作为代表城市一段历史的载体,仍有保护价值和意义。“原外国领事馆是鼓浪屿重要的文化遗产,但这部分遗产并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策划,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化遗产价值的展示水平。”彭一万说,踏上鼓浪屿,追寻曾经的“万国领事馆”,如今能够想起的只有“物是人非”这四个字,“英国、美国、日本、丹麦等国家都曾在鼓浪屿建立领事馆,其建筑基本保持原样。而法国、德国等国家在鼓浪屿上的领事馆建筑则基本销声匿迹了。” 彭一万直言,对于目前保留下来的领事馆都应该开发利用起来,修缮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展示鼓浪屿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