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 有毒气还有“暗器” 有的箱涵甚至只有一米多点高度。 清淤工人的队伍里也有父子兵,但现在只剩下1组了。因为许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份苦。执行12号东侧排洪沟的清理任务,对于杨贤平和他的组员们来说,工作条件已经算得上不错——从井口向下走,便可抵达高度有1米8,宽度10来米的箱涵内,工人可基本站直身体。杨贤平回忆,若遇到矮的箱涵,甚至只有一米多点高度,大家只得小心翼翼地挪动身子,蹲着向前走。几个小时下来,腿全都麻了。 而如果仔细凝视安尊强的下水裤,就可以看见好几个用502胶水沾上的“补丁”。事实上,在黝黑的污水中,除了腥臭的淤泥,还藏着一些“暗器”。烧烤竹签就是其中的大头。“割破衣服还是小事,一不注意把手刺过去,那就惨了。”安尊强说,自己不少兄弟就都被竹签刺了,更有一人鲜血直流,直接送到医院。除了竹签,污水里面还有玻璃、木头、水泥块,“有什么办法,只能小心啰。” 尽管大部分生活排泄物都已经过化粪池处理,但安尊强也遇到“一推开手上全是粪便”的情况,而数小时牢牢陷在淤泥中,让所有清淤工人的脚趾头几乎都会发疼发麻。 【快乐】 每天都像小型联欢会 苦累脏臭,伴随着他们的工作,但让不少清淤工人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厦门市民的友好态度,“挤公车或者去外头,我自己都嫌臭,但市民的态度却都很友善。”清淤工何曰松感慨。 杨贤平介绍,这些清淤工人们多来自贵州、四川,“很多都是老乡,亲戚介绍亲戚,就这么过来了。”在地下,除了齐心协力地劳作,每天都像召开着一场小型联欢会——女孩会在底下一边传递袋子一边聊聊家常,男孩则唱唱流行歌曲,年纪大的会哼起家乡民歌,兴起时,大伙还会一起哼上几句。 回到地上,虽然大部分工人都住在前埔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中,但每天工作完,他们便会聚在一起,打打牌喝点小酒,放松一下。 【拍摄手记】 那一束束光的指引 记者 王火炎 这是一次难得的拍摄。 穿上连体胶裤后、我戴上安全帽,在老杨的带领下顺着木梯缓缓下到井下的管道,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借着手电筒的光,只见墨绿色的污水不时泛着泡泡。管道内,近40厘米深的积淤让我几度陷入淤泥,以致“难以自拔”,我一手拿住相机一手牢牢抓紧老杨的胳膊,避免因失去平衡跌入又黑又臭的淤泥里。 “来,走边缘来横着走,中间有绑好的袋子不好走。”老杨搀扶我的手说道,在老杨的帮助下,我拔一脚,迈一步,终于在前方两米处看到清淤工们头顶那一束束划破黑暗的光。说实在的,作为摄影记者,我一直不想也不愿多提采访的辛苦,因为那只是我的工作。然而,当我在井下面对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洞”,对未知空间的恐惧感还是笼罩心头。 然而,在那一束束光亮的指引下,当我看到清淤工们一次次反复掀、挖、绑……我不停地按着快门,定格一个个“血管清淤”的瞬间,我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记录。 【数据】 一上午两千袋淤泥 75名清淤工人在12号东侧排洪沟的清理工作中,只需一个上午,就会堆起约两千袋的淤泥。 记者从厦门市政工程管理处的排水科冯科长了解到,从2012年到2014年,正是这些清淤工人清理了岛内思明到湖里片区44条排洪沟31万立方米的淤泥,为厦门市民消除了不小的安全隐患。“他们的工作,是排水系统中最苦最累的,也是极有价值的。” |
相关阅读:
- [ 01-10]工人建房子不慎摔死 雇主房主被判担责赔55万余元
- [ 01-05]厦门技术工人冯鸿昌获“中华技能大奖” 继盖军衔后又一榜样
- [ 01-02]福州市区每天路面垃圾20吨 谁来保卫环卫工安全
- [ 12-22]福州环卫工两年发生交通意外84起 其中死亡两人
- [ 11-27]厦门今年死伤多名环卫工 黎明及高峰期最易出意外
- [ 11-18]辛苦又低薪安全保障低 厦门环卫工缺工率仍有30%
- [ 11-08]福州大片区域停电 因锯树不慎致高压线短路
- [ 11-03]驾船清扫河面垃圾 龙岩两环卫工人被困河中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