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文史挖掘百花齐放 回顾2014年,在鼓浪屿整治提升的带动下,类似《鼓浪屿华侨》编撰这样的鼓浪屿历史、文化挖掘梳理工作,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 文/记者 黄晓波
《琴书》是一封写给音乐的“长情书”。 1、“小百科全书”《鼓浪春秋》交付出版社审校 有些成果落在纸面上。 要论传播力,故事最容易——今年年初,以挖掘、弘扬鼓浪屿的历史文化为宗旨的《鼓浪屿的故事》第一辑编印出炉,随后以每六周一辑的速度,一连编印了五辑。书如其名,整套书以故事的形式,着眼于岛上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及社团组织,72篇故事,覆盖了弘一法师鼓浪屿闭关修行的缘由、巴金与鼓浪屿的倾心一晤、岛上曾经的神秘“帮派”厦门共济会秘史等等。同期完成的,还有填补鼓浪屿口述历史空白的《鼓浪屿口述实录》。 音乐之岛,少不了音乐书典。今年年中,《琴书——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图典》首发。《琴书》由五大章节和五个附录组成,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馆藏钢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故事,是一本关于钢琴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在附录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胡友义家人、好友对他的深深缅怀和敬意,了解鼓浪屿作为“钢琴之岛”、“音乐之岛”的艺术内涵。从另一个层面讲,《琴书》也被视为胡友义以钢琴博物馆为载体写就的一封给音乐的“长情书”,作为面向鼓浪屿游客的珍贵旅游纪念书,成为鼓浪屿旅游文创产品升级的样板与鼓浪屿申遗及对外交流的重要材料。 时至年末,除了完成大纲的《鼓浪屿华侨》外,一套定位为“小百科全书”的《鼓浪春秋》丛书也已交与出版社审校。这套丛书由外地文史专栏作家写作,本地文史专家编审,按照经济、人物、宗教等七个类别分为七本。 2、纪录片《鼓浪屿往事》计划登陆央视 有的成果则借助于影像呈现。 今年3月,关于鼓浪屿的十集系列微电影《美丽厦门·回眸鼓浪屿》开播。《回眸鼓浪屿》由省著名文史专家郑国珍教授担纲总编剧,本土导演吕祖松执导。“《回眸鼓浪屿》不仅仅是站在历史上说历史。”吕祖松介绍,影片除了历史背景,还加入了戏剧元素,还原上世纪初的鼓浪屿,反映鼓浪屿人文精神、以厦门本土真实故事为素材改编,涉及林语堂与廖家大院的羁绊、最早在鼓浪屿发展西医的郁约翰的故事、菽庄花园、家庭音乐会等,电影镜头的串联,将观众再次带回到鼓浪屿的历史传奇中。 另一套纪录片《鼓浪屿往事》也已完成大纲,正在抓紧拍摄制作中。目前计划制作成5集共50分钟,后期还计划把5集合并精剪为20分钟的单集版本,登陆央视播放。 3、“名人牌”越打越响 文化挖掘,绕不开“人”,一年来,马约翰、林巧稚等“名人牌”,越打越响。 10月底,两岸清华七人制足球邀请赛在鼓浪屿举行。据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博士介绍,这场足球赛还是两岸清华第一次选择在北京、新竹以外的地方开展的体育交流活动,之所以选中鼓浪屿,正是看中两岸清华与鼓浪屿的特殊渊源——清华体育的标志性人物、曾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的马约翰教授,就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也是鼓浪屿一直着力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 位于原荷兰领事馆二楼的马约翰纪念馆、以“马约翰”命名的体育场、毗邻马约翰体育场而建的马约翰广场、高2.25米的马约翰铜像……鼓浪屿打造马约翰品牌的努力让清华人印象深刻,郭樑在赛后说,非常希望明年还来琴岛“以球会友”。 也就在不久前,毓园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完成。 作为鼓浪屿人、人民医学家林巧稚的纪念园,毓园每年都吸引大量医学工作者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巨大的人流给毓园带来不少压力,再加上建园30年来,很少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毓园部分区域土地裸露、设施老化,石头书页上的墓志铭也掉了色。 一切都随着这次改造提升而改变:园内两棵标志性南洋杉的树坛坛沿铺设了新的大理石条,成为游客小憩的好去处;石头书页的字重描上色,墓志铭清晰可见;园中小道旁已立起围栏,围栏内,植物一片生机勃勃……“提升毓园环境,把林巧稚的精神发扬光大,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厦门日报》原副总编辑、传记文学《林巧稚》的作者郭建尧说,鼓浪屿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包括林巧稚在内的诸多“名人元素”。 |
相关阅读:
- [ 10-20]2014年高考考生最爱百强大学 厦大福大上榜
- [ 08-02]福建高招文史理工类本二批常规志愿录取昨日结束
- [ 07-16]高招文史理工本一批昨出档 27所高校公布出档线
- [ 11-02]2013年福建省政协文史工作研讨会在榕召
- [ 09-29]文史专家颜立水:痴心同安文化42载造就"同安兵马俑"
- [ 07-27]福建本二批录取结果陆续可查 省外院校公布录取线
- [ 07-07]文史理工本科提前批8日投档 8部服务电话开通
- [ 05-25]两岸共话妈祖神缘 台720名信众携22尊神像抵同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