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专访陈丹青。
陈丹青七年前在鼓浪屿。(资料图)
厦门日报讯(本版图/记者 姚凡(除注明外) 记者 宋智明 实习生 王冰冰)昨天上午,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博物馆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厦门会展中心开幕。著名画家、文化学者陈丹青应邀开讲,会展中心五楼多功能厅座无虚席。演讲结束后,陈丹青在贵宾室稍作休息。按事先约定,记者得以进入贵宾室,与他进行了20分钟的对话。记者说:“看不出来,您都61岁了,好像不会老。”陈丹青笑:“事情做不完,没空老。”
谈木心
还有大量先生遗稿要整理
记者:昨天读完《草草集》的《漫谈木心》,很感动,差点流泪,7年前,我对木心先生的价值认识不足,现在决定把他的书认真读完。除了《文学回忆录》外,木心先生还有其他遗稿吗?
陈丹青:有啊。无法统计,几十本笔记本都记满了,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我没有精力自己做了,就交给出版社来整理吧。
记者:你在《漫淡木心》里写道,木心说:“文艺有什么好处呢:写着写着,作者自己好起来。”他有很多这样的奇思妙想。
陈丹青:这不是奇思妙想,木心说的都是老实话。他是个老人,但是个新作家,而且很难被大家理解,如果没有《文学回忆录》,到现在很多人还是看不起他,因为读不懂,就看不起。
记者:现在除了筹备木心纪念馆之外,还做了什么事?
陈丹青:木心纪念馆已经弄好了,接下去是在乌镇建木心美术馆的事情,木心美术馆明年10月开幕,工程更庞大了。当时是请贝聿铭的两个弟子做的,一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做得很认真,4年里,两人前后来了50多趟,还请来法国卢浮宫的设计师进行完善。
谈画画
画画是本行不用对外面说
记者:2007年我们见面的时候,我希望您少上电视,多画画,后来您真的画出《清华国学院》了,我蛮欣慰的。
陈丹青:2007年就画好了,我现在画画很多,画画用不着对外面说的。画画是我本行。一直在画,这不重要,画画没有那么重要。
谈写作
《守护与送别》写得很认真
记者:今年您写作迎来大丰收。前一段一下推出三本新书:《草草集》、《谈话的泥沼》和《无知的游历》,让读者兴奋不已。
陈丹青:写作不是你们叫我写的吗?媒体托来托去这样写的时候很多。《无知的游历》,这是比较用力、比较认真写的,《草草集》里写木心的《守护与送别》也是很认真写的,其他都是扯淡。
谈电影
电影重要在于拍得好不好
记者:在把国内的画家作品以数码方式推出国门时,同时也会失去作品的原创性,这点怎么看待呢?
陈丹青:这永远是个难题,高清数码已经越来越接近原作了,我有时候看完名画原作,回来还得看高清。这是两个不可替代的东西,最好都看。
记者:《黄金时代》这样的文艺片,叫好不叫座。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艺片该如何在追求思想深度和迎合商业化娱乐之间,求得一席生存空间呢?
陈丹青:没有一部片子是应该拍或不应该拍的。就像美术馆,没有一座美术馆是非建不可或者不可以建的,重要的是你拍得好不好,建得好不好。
资料
木心先生
——陈丹青师尊木心,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了16本小说、散文和诗集。其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记者 宋智明 整理)
新作推荐
《无知的游历》
从2009年到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本书即为这四篇文字的结集。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据网络资料。)
《草草集》
《草草集》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据网络资料。)
侧记
记者宋智明:
七年前曾与
丹青共进午餐
昨天上午,出门前,我向主办方的一位负责人咨询,陈丹青先生演讲前后,有没有安排媒体采访。回答是没有,他的行程紧,演讲完马上要去赶飞机。
我心里一惊,赶紧与厦门晓风书屋的创始人许志强联系,7年前,在他的引荐下,我得以与来厦大演讲的陈丹青共进午餐,并进行了极其愉快的交谈。许志强很快从北京发来陈丹青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此时是9点8分,我大喜过望,马上给陈丹青发了一条短信:“丹青老师,您好!我是厦门日报记者宋智明,是厦门晓风书屋许志强的朋友,7年前,您来厦门时,我们一起吃过饭。后来我写了一篇随笔《与陈丹青结缘》,收入我的一本书《随遇而安》,上午会后想送您指正,另外,可否抽出20分钟,小小采访一下,关于木心先生,关于画画,关于写作……这几天,耽读您的新作《草草集》,很喜欢。”10分钟后,陈丹青发来短信:“请来博博会现场,我的讲座12点结束。”我答:“我会来的,讲座我也要报道的。我9点半到,等您通知,感谢感谢。买了一些您的新书,届时请您签一下,期待。”
10点20分,陈丹青进入会场,候场时,就有不少热情的粉丝上前要签名,12点15分,上百名粉丝把陈丹青团团围住要签名与合影,工作人员忙着提醒大家排队。我心想:完了,不知留给我的采访时间还有没有。等轮到陈丹青给我带来的几本书签名时,后面还有20多人。我大胆地对他说:“丹青老师,您好!我就是上午跟您联系的厦门日报记者宋智明。”他朝我一笑:“小宋是吧?”我点点头。他朝我往右点了一下头,暗示我一会儿私聊。
等满足了所有人的签名愿望后,陈丹青在五六位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往贵宾室走去。十几位记者紧随其后,在门口,我们都被拦住了。一位工作人员说:“到此为此吧,丹青老师要去赶飞机,请理解。”我急了,我的专访怎么办?我赶紧给丹青发短信:“我在外面等,我的书要送给您。”过了10分钟,里面一位工作人员说:“一位姓宋的朋友请进来一下。”于是,我得以进入贵宾室,同时进来的还有摄影记者姚凡和实习生小王,小王还带了一幅自己写的硬笔书法送给丹青。
一见面,我冲丹青仰头长叹一声:“和您私聊真不容易。”他笑:“身不由己,抽一根烟的时间还是有的,我们聊聊吧。”谈话期间,边上一位故宫的工作人员邀请他和太太有空到故宫看馆藏宝贝,他像孩子得到一件礼物似的一脸欢喜。一根烟抽完,丹青要去赶飞机了,在电梯口,我们握了一下手,我说:“再见,期待再聚。”他点点头。
正如7年前我在《与陈丹青结缘》一文结尾所写的那样:“临别前,我握了握丹青的手,‘期待新作啊!’他淡淡一笑,上了车。记住丹青吧,这是一个你见过之后不容易失望的人。”在回来的车上,我有点依依不舍,给丹青发了一条短信:“幸会,感谢,欢迎再来。”两个小时后,在登机前,他回了一条短信:“谢谢!”那一刻,我感到格外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