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周边的“行人专用时相”(刘强/摄) 东南网11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刘强 驻台记者 林静娴)为了提高车流速度,解决主城区面临的交通拥堵现象,厦门近年来将大量斑马线改为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根据《厦门岛人行立交规划》,岛内几年内规划新建人行立交113座,其中人行天桥88座,地下通道25座。而在一海之隔的台北,近来针对人行立交也有大动作——逐步拆除人行天桥、封闭地下通道。同样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为何台北与厦门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深入了解一下台北的做法,也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为保车流通畅 人行立交也曾大行其道 台北市政府6日发布消息称,评估民众习惯由平面穿越马路,人行陆桥(即“人行天桥”)及地下道(即“地下通道”)反而影响都市景观、形成治安死角,除了邻近校园、交通动线部分,台北市计划逐步予以淘汰,为市民提供更友善的通行环境,向宜居、无障碍的美丽台北迈进。 据了解,自1970年第一条地下通道启用后,台北市陆续建设了88座人行天桥及55座地下通道,整体规模与厦门岛内差不多(最新数据人行天桥75座、地下通道51座)。从2009年至2013年,台北市已经拆除了6座天桥、封闭了4座地下通道,今年计划拆除4座、封闭5座。 负责该拆除专案的台北市政府工务局新建工程处工程师黄冠鸣,昨日接受导报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期台北市的交通政策是“以车优先”,强调人车分道,在大路口大量设立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这些路口就不再绘制斑马线。近年来,受到国际上“人本交通”理念的影响,台北市交通管理也逐渐转向“以人为本”。考虑到高龄族群、买菜主妇和身障人士上下天桥和地下通道有诸多不便,台北市有立体穿越设施的路口也纷纷绘制斑马线,提供给行人自由选择。 这样一来,大多数行人喜欢直接走斑马线,少了“上天入地”的困扰,但花数十亿元(新台币,下同)打造的立体穿越设施却几乎被“架空”,大量天桥沦为无人问津的“蚊子天桥”,很多地下通道也沦为游民(流浪者)聚集处,变成治安死角。 |
相关阅读:
- [ 10-15]厦门工人过马路被玛莎拉蒂撞飞 肇事司机非车主
- [ 10-02]厦门一痴情老汉念叨离世老伴 马路中行走欲寻短见
- [ 08-22]厦门:马路中间窨井没盖子 井盖疑似被轧得蹦出来
- [ 07-19]厦门:水泵故障下穿通道积水 市民被迫钻围栏过马路
- [ 07-11]厦门一六旬老妪横穿马路 快车道上被撞飞当场身亡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