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台湾作家陈若曦接受厦门记者访问 称作品就是经历

2014-10-27 10:21:58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邹玒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人物名片

陈若曦

1938年生于台湾,读台大外文系时参与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作品多反映乡土生活。1966年偕夫回到大陆,1973年举家迁居香港,开始撰写《尹县长》等一系列小说和散文。1974年移居加拿大,1979年移居美国,小说多以华人社会的人情世故为题材,《纸婚》为其代表作。后返台定居,关注妇运、环保和老人福利。著作有40余部。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李晓平 图/记者 黄晓珍)今年是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成立25周年,陈若曦是创会会长。

24日傍晚,记者来到陈若曦下榻的酒店,冒昧敲开她的门,本想表示歉意,不料她亲切、随和地邀请记者一起坐下聊天。灰白的短发,爽朗的笑声,朴实而稍带闽南味的话语,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情系原乡  回台湾前必须先回北京

陈若曦一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发展。于是,记者的采访从社会责任开始。“作为一位作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要言之有物,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她说。

陈若曦生长于台湾,1957年从北一女中毕业,就读于台大外文系,毕业后留学美国。1966年随着丈夫段世尧举家来到大陆定居,很多朋友劝她三思,但她仍执意前来。尽管当时她对大陆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回来后刚好碰上“文革”,吃了不少苦头,但对于这段经历,她坦言自己没后悔过。

“自己是中国人,学成报国理所当然。”陈若曦说,美国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家。“我坚定地不入美国籍,不要成为美国人,就连孩子都不在那里生。”陈若曦透露,在美期间,她一直坚持避孕。

“下一代一定要在国内生,不是在大陆就是在台湾,但一定不是在美国!”1967年,陈若曦夫妇在北京一个旅馆里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叫段炼。她说,这个名字很早就取好了,不论男孩女孩都叫这个名字。自己这一代人为祖国拼命,到了下一代就该锻炼意志,保卫祖国。

那么为什么不从美国直接回台湾呢?“我的祖父是从大陆去台湾的,我始终认为大陆是我的原乡,要回台湾必须先回北京。”陈若曦说,“文革”的经历让她得到成长。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对她日后的创作影响很大,《尹县长》、《耿尔在北京》等一连串描写“文革”的纪实小说的出炉,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

报效家乡  她57岁时独自一人回到台湾

在北京的旅馆住了一年多后,陈若曦夫妇被分到南京的水利研究所。“在大陆待了7年多后,当时实在觉得我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于是先后两次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请求离开。”陈若曦回忆,后来他们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漂泊了20多年。

直到1995年,已经57岁的陈若曦又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二个重大决定——回归台湾,报效家乡。“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知识分子应该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在国外虽然过得很好,可是对自己的家乡终究没有什么贡献。”陈若曦说,她并不是要成为英雄,只想贡献一点力量,有一份参与感。尽管丈夫坚决不同意,两人一度产生分歧,陈若曦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回台湾。后来,她和丈夫离婚,将在美国的三套房子全部留给丈夫,孑然一身回到台湾,一直实践着以行动来关怀社会的诺言。从写作、保护生态到为女性争取权利等,在陈若曦身上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

推动交流  曾邀请大陆专家来台讲课交流

“文学是一种救赎,我通过写作来安慰自己。”陈若曦说,“几年前做完脊椎手术后,文章就写得少了,除了偶尔写点杂文。今年6月,又刚做完乳癌手术。”

在美期间,女作家聂华苓继承丈夫遗愿,接手建立海外写作计划,经常邀请海峡两岸及海内外作家相聚一堂,充分交流,陈若曦也受邀参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她说。在友人的倡议下,1987年9月,她和於梨华等人开始筹备,建立一个海外作家组织。邀请大陆、台湾、香港及外国华文女作家参加,经过一年多联络和筹组,响应的女作家达80多人,于1989年7月1日至2日,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召开首届海外华文女作家联谊会成立大会。

回到台湾后,陈若曦出任台湾一所大学的驻校作家,她便联合台湾大学等高校,邀请大陆作家前来讲课交流。“无奈因未获批准,大部分作家都来不了。”令陈若曦记忆犹新的是,在一切都准备就绪时,作家张贤亮突然告知可以参与,搞得大家有点措手不及,只好赶快补办手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