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法院审结闽最大假药案 涉案上千万千人受害遍布全国

2014-10-27 09:44:13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邹玒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案情

  千名受害者上当

  涉案金额超两千万

  “一口紫苏油,等于五十瓶深海鱼油!”老郑今年70岁,长期受高血压困扰。看到广告后,他马上拨通免费热线。电话那头自称“杨医生”的男子告诉他,紫苏油软胶囊就是专门针对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过一次至少得吃一个疗程,少了没效。在“杨医生”的一再保证下,老郑一买就是一千多元。

  吃了一个月,老郑觉得身体没什么起色。正当他怀疑自己可能买到假药时,“杨医生”又打来了电话。面对老郑的抱怨,他出言安慰:“看来您这病是陈年顽疾了,再吃一个疗程肯定有用。”

  听“杨医生”这么胸有成竹,老郑被唬得不疑有他,真的再买了十盒药。然而,这一次他腹泻又头痛,身体比原来还差。

  老郑的确被骗了,而且不是惟一受害者。从2011年5月到2013年7月,这个卖假药的团伙共骗了上千人,销售额高达两千多万元。

  “紫苏油胶囊”只是这个团伙旗下的药品之一,另一种畅销药叫“双歧三效”。这药专治胃病,什么胃溃疡啊结肠炎啊都能治,连早期胃癌都能预防!广告还把这药和酸奶作对比,说酸奶里的有益菌含量低,没法治病,但这“双歧三效”的有益菌多,对付胃病没话说。结果,四川的老曾就被忽悠了,被骗五千多元。

  2013年7月,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以下简称“经侦大队”)当场抓捕这个犯罪团伙——他们打着公司的名号,在吕岭路的一栋居民楼里租了两套房子,整日闭门不出专心行骗。

  调查

  主犯卖药十六年

  称“保健品都这样卖”

  这些受害人并不知道,电话那头的“医生”,其实是一群话务销售员。细听对话,你会发现他们从头到尾都没说过自己卖的是“药”,而是把保健品的效果夸大了十倍百倍,模糊了两者的界限,让人觉得他们卖的就是药,还卓有疗效。

  像“杨医生”这样的话务销售员共17名,无一是真医生。真正的幕后主使者,是两家公司的成立人——周某与郑某。

  周某从1997年就开始干药品推销,十四年里换过四个老板。2011年5月,他辞职和郑某成立了一家商贸公司,打着批发零售食品的名头,干的还是卖药的老本行。隔年5月,他们又成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把业务拓展到了“健康咨询服务”。

  他们销售的药品大多是从武汉等地购进的。有些是没有药准批文的假药,比如“双歧三效”、“紫苏油软胶囊”和“东方宝”;有些则是真药,比如“乌龙养血胶囊”“益气消渴颗粒”和“参茸大补膏”。

  挑选药品时,周某最看重的就是“无效”——什么效果都没有,就相当于什么症状都适用。因此,他们在全国媒体上做宣传时,把真药假药都混着卖,一律吹嘘成“旷世灵药”,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老人常见病。从胃痛胃酸胃胀,到头疼脑热高血压,他们都能治。

  法庭上,周某曾辩称自己“主观恶性不大”——“现在保健品都是这样卖的。”他坦言,除了三种真药外,他们实际上是把保健品和食品也当药品来推销。“现在国内的保健品市场比较乱,有关部门管理也松,被查到不过是罚款。”这是他最初的想法。

  周某认为,保健品虽然不能治病,但吃了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他辩称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法律规定的 “特别严重情节”。这一说法被法官认定不能成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