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的改造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1752幢危房,490栋预制板房,是这座城市发展遗留下来的尾巴。今年初,市政协常委黄秀惠在政协大会上发言,呼吁共同推进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提升,之后,市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分头展开了课题调研、视察、考察,在昨日的市政协十二届十八次常委会议上来了一次火花的碰撞,与会者纷纷为厦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升建言献策。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彭菲 图/刘东华) 1、数据 老旧小区800个 今年拟整治17个 厦门的老旧住宅主要有三类,一是分布在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城区;二是上世纪50至80年代建设的砖混、砖石或者砖木结构及预制板类结构的底层、多层住宅;三是城中村中大量的自建简易搭盖房。 根据国家的相关鉴定标准,老旧建筑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B两级是可以居住的,C、D两级属于危房,需要整栋拆除或整改整治后再居住。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截至2013年,厦门共有1752幢危房,490幢预制板房。目前经过摸底调查,全市共有老旧住宅小区800个,主要集中在岛内,其中思明区约660个,湖里区约70个,截至去年已完成整治项目33个,今年计划整治17个项目。 2、改造问题 留住文化面临两难,产权复杂改造难进行 开元路149-153号是危房,不可以居住,但是一家人仍居住于此。门口是营平农产品市场,人来人往。市政协副主席潘世建作为发言人阐述这个例子,并反问:“这样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市委常委、副市长康涛也在后来的发言中表态:“有人去鉴定,就要有人去解决。”他同时表示,将进一步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尽快解决好改造过程中的一些难题。 还有卢厝、蒋厝,这样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风貌建筑也岌岌可危。潘世建说:“梁子都要蛀掉了。”除了安全问题,如何留住历史与文化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开元路上的“野门公馆”是由民间资本投入改造的南洋风貌老建筑,因为涉及改变用途的问题,经营的咖啡馆、民宿都办不了手续,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目前已经关门,上百万元的投资没有效益,三四楼也不敢再追加资金修缮。 除此之外,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燕菁发言表示,老旧建筑还面临复杂的产权问题,因此改造难以进行。 |
相关阅读:
- [ 10-17]同集路将启动提升改造工程 实现道路主线全畅通
- [ 10-17]铜盘路拓宽障碍年内“扫清” 因拆迁已停工40天
- [ 10-16]文塔市场改造引部分居民反对 旧市场将原地翻新
- [ 10-16]福州铜盘路拓宽进展缓慢 马鞍山隧道迟未动工
- [ 10-14]深秋装修 水电路改造是关键
- [ 10-14]丰田镇推进危房改造工作
- [ 10-14]东泰路楼体改造完工 转入沿线历史人文元素修复
- [ 10-14]扩建改造水厂 提高供水能力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