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平原 厦门日报讯(记者 袁舒琪 石雯祺)“酒托”多为妙龄女子,“合作商”多为咖啡馆和酒吧,本地“酒托”出现有扎堆性,壮汉“护法”是惯用手法……昨日,本报通过对32起疑似“酒托”的投诉案例分析,以及结合业内人士的爆料,将“酒托陷阱”背后的秘密层层揭开。今日,厦门日报再度追击,与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探寻破解之道。 但不少部门表示,“酒托”很难定性为诈骗,现场取证又常遭遇困境。为了不让“酒托”有空可钻,不少市民建议,既然投诉后举报查处存有难度,那么可否从源头上规避“陷阱”? 警方:“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难证实 “酒托”投诉频现,不少亲历者直指“酒托”所做是诈骗行为,然而记者从警方了解到,实际上,对“酒托”以诈骗立案的寥寥无几。对此,警方给出的解释是:将“酒托”操作手法与法律条款做对比后发现,很难将其定性为诈骗。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但从市民关于“酒托”的报警来看,当事人指认对方为“酒托”,往往都在点完单甚至吃完餐点结账时,发现“天价账单”,才质疑对方诈骗。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疑似出现“酒托”的咖啡馆或酒吧,菜单基本都是明码标价,然而在点单时,当事人实际上有大把时间去发现其中的价格“猫腻”。单从这点看,大部分“酒托”事件就不满足诈骗罪中定义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无法定义为诈骗,“酒托”报警可能就要请工商部门介入,辨别其是否存在价格欺诈。 警方提醒:疑似遭遇“酒托”时,应在点单环节就开始提高警惕,若吃饱喝足看见账单后才醒悟疑似遭遇骗局,可能为时已晚。并且,市民要加强证据保留意识,一来更便于维权,也能更好地配合警方展开调查。 工商:存在诈骗性质,执法还需警方介入 怎么定义和处理“酒托”,对于工商部门来说,似乎也很难——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酒托”行为确隐含诈骗性质,但要破解,警方的介入必不可少,因为在对目标嫌疑人进行调查时,警方才有问询和执法权。而从工商部门的职能范围来说,若要将“酒托”以消费欺诈和价格欺诈立案,在法律上并非不可,但在实际取证过程却会面临“拦路虎”。 首先是价格欺诈的取证难上,酒水作为比较特殊的商品,只要在菜单上明确注明价格,其售价并没有区间限制。这也就意味着,被投诉“酒托”欺诈的咖啡馆或酒吧,只要其商品为明码标价,就很难将其定义为价格欺诈。 其次,若要定义其为消费欺诈,就要证明“酒托”与咖啡馆酒吧之间通过分红、拿回扣等形式,两方联合欺骗消费者。然而在实际取证当中,部分商家都比较“狡猾”,没有保留结算单据等资金流动证明,也就导致缺少证据证明“酒托”与商户存有利益关系。 该负责人指出,要对“酒托”立案,还是要从控制“酒托”本人入手,从而挖掘证据,找出背后的“酒托”团伙,在这一方面,就需要警方联合执法。 |
相关阅读:
- [ 09-03]解密酒托诈骗案 三四十岁单身男性易被酒托盯上
- [ 08-19]女网友疑似酒托 连点三杯酒花小伙2000多元
- [ 08-15]广西“酒托女”诱引诈骗百余男子
- [ 07-19]泉州:半月骗数百人酒托团伙被端 “女网友”原是酒托
- [ 07-14]福州:酒托“钓”网友约见酒吧 骗其四千后离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