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血站“小南极”存放着珍贵的“熊猫血”。 地球上自然温度最低的地方在南极,零下89.2℃。厦门也有一个“小南极”,温度达到零下79℃。这就是中心血站的冰柜,“小南极”保护的是“熊猫血”。 守护着这个“南极站”的,是中心血站供血科的7名工作人员。若到真正的南极,人至少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但在这里没有,每一次入库取血,就得接受骤冷骤热的考验。南方人怕冷,但是冬天对他们来说比夏天更有“人情味”,因为工作时温差可以减少十几度。越是酷暑温差越大,越是一种挑战。 厦门晚报讯 文/图 记者 苏奇 通讯员 王宇征 -20℃ 徒手为“冰血”贴标,一天最多超千袋 林雪琴是中心血站供血科主任,1990年厦门血站正式建站,就在这里工作了,是血站的“元老”之一。 她说,一袋血采集后,先要送到供血科交接,再到成分科滤白和分浆,随后回到供血科进入待检库,等待血液检测结果报告。合格的贴上标签进入合格区,存疑的则要再次检验,仍不合格的将进行报废处理。 红细胞、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等每种血液成分都有自己唯一的标签,这是它们的“身份证”。标签上标有名称、容量、储存条件、有效期及血站名称、许可证号等内容。化验合格后,所有的标签都得手工贴上去。 “血浆拿出来的时候,都是-20℃以下,跟冰块一样,非常难贴。” 她说,多的时候他们每天要贴1000多袋,平均每天贴600多袋。贴标签得两人轮换着来,如果一个人贴一上午,手都会冻僵。 “不能戴手套,戴了手套不好操作。”林雪琴说,冻成冰块的血浆如果不小心摔到地上就裂了,“这些都是很珍贵的救命血,一袋都不能浪费。” 林雪琴说,因为常年在骤冷骤热的环境中“穿越”,她和几名工龄较长的同事都落下了职业病,每到阴雨天气,手指关节和膝盖便会酸痛。 |
相关阅读:
- [ 06-26]早产儿急需“熊猫血” 热心“熊猫侠”救命
- [ 06-26]漳州:早产儿急需“熊猫血” 热心“熊猫侠”救命
- [ 06-05]泉州一产妇急需“熊猫血” 志愿者半天储足血量
- [ 05-09]厦大导师病重“熊猫血”告急系误传已脱离危险
- [ 04-01]宝宝急需“熊猫血” 女研究生献血让宝宝脱险
- [ 01-18]“稀有血型”成功“换心” “熊猫血”大叔绝地重生
- [ 11-19]“熊猫血”妈妈生下罕见溶血症患儿 全身被换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