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青:探究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制度化常态化的奥秘
(三)凝聚力从哪里来?
一是培养文化自觉。统一以"感恩生活、爱心思明"为口号,统一义工服装、旗帜,开通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网站,由义工创作《城市义工之歌》,开设微博、QQ群,增强归属感。
二是推动义工自我成长。制定《思明区城市义工培训发展计划》,开设义工理念、文化等培训课程,邀请专业老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义工团队认知。("私人订制"培训课程。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社工机构为协会"订制"培训方案,提供培训课程。灵活培训方式。邀请专业导师以授课、分享、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开展专业培训;骨干义工通过"以老带新"、"帮带"模式,在实践中提升新义工技能;定期召开交流会,以会代训,积极搭建义工相互学习的平台。实施进阶培训。对新义工开展组织认识、团队建设等基本知识培训;针对一至五星级义工的认证标准和要求,分别开展初、中、高级技能课程培训,帮助义工从知识、技巧、心理等方面全方位进阶提升。)定期召开骨干义工分享会,交流心得。
三是传播义工文化。定期表彰"星级义工"和"优秀义工家庭",由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根据义工服务时间、或突出贡献、参与相应成长技能课程、帮带质量三项综合统计结果,依次评定为一至五星级义工;设置"优秀义工家庭"荣誉项目,积极培育、推动家庭亲子义工模式);编制情景剧《城市义工、大爱如歌》,举办"最美厦门人、义工故事汇",由义工们深入机关、社区、繁华商业圈倾情演绎、讲述义工感人故事;面向全社会征集"我心中的最美义工",并制作成"笑脸墙",在公共场所展示,积极传播了义工文化。
四是培育义工精神。
我们理解的义工精神就是身边志愿精神,就是要从志愿服务的行动演化成志愿服务的心,从轰轰烈烈的志愿服务活动成果演化成身边的具体的、细小的、润物细无声的服务。协会两年来始终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延伸志愿服务领域,才焕发出蓬勃生机。一是依托社区助老、助残服务点,定点组织开展活动,为辖区居民,尤其是困难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提供帮扶。二是协会理事、骨干以社区为单位,根据就近就便原则,组成社区义工小组,每个义工都是善的种子,开展"身边好邻居"等义工活动。他们还把义工精神带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有没有穿义工马甲,只要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都会及时伸出援手。(作者:厦门思明区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王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