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便民服务综合体”:让社工和社区“谈恋爱”
厦港街道老人服务中心将全面“升级”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本报记者 王协云摄)
小学社区居民参加“舞动心灵”活动。
专职社工陪伴特殊家庭过节。
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大背景下,厦门的社会组织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思明区通过提升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落实社会组织专项发展资金、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措施,调动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化、专业化的优势参与共同缔造,为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区减负放权提供有力保障。
思明区将在服务基础好、品牌特点突出的试点社区、重点社区,围绕社区分类发展目标及深化减负放权工作要求,探索购买特色社会组织专项服务项目。目前,思明区初步挑选了10个社区。
“头脑风暴” 请智囊团为社工答疑解惑
思明区社会治理与服务创新工作坊为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举行了一场关于港粤社会工作模式介绍的讲座。两个小时里,主讲人、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罗观翠教授只用了半个小时介绍经验,其余的时间留给现场听众,为他们答疑解惑。
“社区工作者持社工证上岗和邀请第三方机构入驻社区开展工作,两者同时在社区工作,如果出现扯皮拆台的现象,应该如何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多小区业委会运行不理想,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自基层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抛出的问题,反映了社区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困惑,罗观翠教授一一解答。
在随后工作坊召开的现场座谈会上,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专家、学者也用他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分享他们对社会治理与服务创新的理解。
自治小组 把解决问题的决定权交还居民
专业性是思明区社会组织的一大特点。蓝天救援队、担当者行动、同心慈善会、沁心泉、城市义工……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展示的是思明区社会组织的蓬勃活力,他们以其社会化、专业化的优势,成为参与共同缔造的一支重要力量。
思明区还鼓励居民基于共同利益自发组建功能型“自治小组”,如解决乱停车问题的“爱车自治小组”、防止噪音扰民的“广场活动自律小组”等,把解决问题的决定权交还给居民,由居民自行协商处理好涉及自身利益的事,营造自治共管的良好氛围。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杨贵华建议,社会组织很多是草根性组织,在社会治理中要大力培养,特别是公共参与类、权益维护类的组织,包括业主委员会,这类组织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发动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