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这是大学期间最好的经历” 义工:曾月 身份:厦门工学院学生 感言:当义工,让我更清楚如何与人打交道。 曾月是一名来自厦门工学院的学生。他看起来不善表达,可是很有自己的想法。从今年2月开始,他和其他3名同学来到莲前法庭当“法庭义工”。谈起当义工的好处,他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是学土木工程的,以前很少接触到司法工作。有这样的机会接触法院,我也从中学习到老百姓打官司需要走哪些程序,对我们来说是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曾月住在岛外的学院宿舍,交通不方便,每次来当“法庭义工”都要耗费不少时间。为此,很多同学不理解他当义工的初衷,甚至觉得“他闲得没事做”。对此,曾月不以为然,他告诉记者:“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觉得做这样的事很有意义。” 曾月还告诉记者,他会把学习任务摆在第一位,先把功课学好,在业余时间当“法庭义工”。“现在当义工,并不会占用我的学习时间,反而提升了我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我更清楚如何与人打交道。” “有些同学开玩笑地问我,万一有人败诉,会不会把气撒在我身上。因为他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情绪激动的案件当事人发帖辱骂,觉得这些人可能把怨气撒在其他人身上。”曾月说,他至今都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很友善,法官也很有亲和力。我在法庭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并没有遇到特别过激的事情。” 目前,曾月还在读大二。他说,在余下的大学时光,他会坚持当“法庭义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毕业后不一定留在厦门,但是当‘法庭义工’将是我大学期间最美好的经历。”曾月说,不管自己最终在哪座城市工作生活,自己会把“帮助他人、奉献他人”的“义工理念”秉承下去。 3 “我比以前年轻了许多” 义工:柯秀清 身份:退休老人 感言:当了义工,才知道法官很有亲和力。 义工:洪素英 身份:退休老人 感言:法院让我们这个团队感觉像一家人 柯秀清老人虽然退休了,但是她可能比普通白领还要忙。这位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对于做善事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执著——无论事情大小,每天都要做至少3件好事。现在她也是思明区法院“法庭义工”的一分子。 “给当事人引导时,不能简单地用手指头指指就行。要摊开手掌,身体前倾,给人一种礼貌的感觉。”柯秀清对“法庭义工”的服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这些建议也帮助法院不断完善“法庭义工”礼仪方面的举措。 柯秀清告诉记者,给当事人端上一杯热茶,在雨天递上一把雨伞,在当事人找不到开庭地点时提供引导,这些看似琐碎的司法服务,在她的眼里都是善事,“当事人得到温馨的服务,他们高兴,我也就高兴。” 柯秀清还会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帮助当事人化解心结。“有时候看到有人为了一点钱争得面红耳赤,惹上官司。我就会多嘴跟他们说‘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可以再赚,朋友丢了,想再挽回就难了’。有时候这样说一说,他们听进去了,这也算做了善事。”柯秀清还常常把闽南俚语挂在嘴上,当地人来法院打官司,听起来有亲切感。 当记者询问柯秀清当“法庭义工”最大的感触时,她说:“这里的法官对我们太好了。”她边说边竖起大拇指,“我一辈子没跟法院打过交道,都以为法官很冷漠。当了‘法庭义工’之后才知道法官很有亲和力,对于义工的服务经常和我们商量。看到天气变化时,他们还会提醒我们增减衣物。” 跟柯秀清老人同班的洪素英老人也有同感。“思明区法院为我们提供了专门的义工场所,配备座椅,提供必要条件,还时不时嘘寒问暖,让我们义工这个团队感觉像一家人。”退休十几年的洪素英老人直言当“法庭义工”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一方面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另一方面让自己活动活动,有事情做。在这里也不用担心风吹日晒。”洪素英老人笑言,“家里人都说我比以前年轻许多。” |
相关阅读:
- [ 04-16]轮渡码头文明引导服务点
- [ 04-09]从“空中自行鸟”到“法庭义工”
- [ 04-09]我们和孩子的义工故事--“一日义工,终身义工”
- [ 04-09]我骄傲,我是城市小义工
- [ 04-06]思明城市义工与“星儿”结对帮扶 学习沟通技巧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