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14日报道(记者 吴在平 阮锡桂 林世雄 杨毅涵) 厦门,温馨和谐的城市。 “改善民生是和谐稳定之本,要抓实就学就业和‘医食住行’等民生大事,实现共创共享幸福厦门!”在厦门市多个全市性会议上,厦门市领导反复这样强调。为民执政,改善民生,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管理者的不懈追求。 数字虽然枯燥,但却最具有说服力。 厦门市发改委和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厦门市各级财政在民生和社会领域公共服务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达889亿元,年均增长21.7%,占公共财政预算比重达65%。 2012年,民生支出占厦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7.8%,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公共服务蓝皮书》,厦门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评价居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第二位。 率先之举,体现政府责任担当 厦门钱袋子,七成为民生。厦门的民生保障有多个“全国率先”:率先建立覆盖城乡所有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实现全民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率先实现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义务教育全免费;率先推行中低收入家庭社会保障性住房新模式,被誉为住房保障的“厦门蓝本”…… 率先之举,凸显了这座城市的民生情怀,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担当。 去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家住翔安区郑坂村的郑大爷花去医药费近21万元,本以为生活会一下子陷入困境,可出院后他自己却只支付了4万元,剩下的全部通过医保报销。郑大爷的家人发自肺腑地说:“要不是因为有医保,有大病保险,往后的日子还真不知道要怎么过。厦门医保就是好!” 多年来,厦门市在医疗保障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医疗软硬件状况显著改善,大大降低了群众因病返贫的风险。从2009年开始,厦门市实行完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不分城市农村,不分农民居民,完全实行“三个统一”:统一财政补助,每人每年统一补助360元,提前3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统一缴费标准,农民居民都是每人每年只缴100元;统一报销比例,农民居民报销一致。 从今年3月1日起,厦门所有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这项在全国领先的改革举措,以不增加群众就医负担为原则,市财政和医院分担改革成本。而同时进行这项改革的北京市仅在5家市属医院,上海市仅在郊区新建公立医院进行试点,深圳市则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仅限于基本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厦门的改革一步到位。 去年开始,厦门在公办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创新性实施参保人员每人每年免费使用500元基本药物制度,惠及广大市民。 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让厦门人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目前,厦门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78.98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安居方能乐业。住房问题,同样牵动着老百姓的心。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做到起步较早、覆盖面广、管理规范,形成包括廉租住房、保障性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性商品房在内的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被国家住建部誉为住房保障的“厦门蓝本”。近年来,保障性住房累计竣工5.64万套,完成选房入住2万多户。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领先。厦门在全省率先统一城乡教师薪酬、城乡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标准,率先完成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免除中职学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就读公办校比例达到80.8%,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国家和福建省“十二五”目标,居全国前列,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和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 全面覆盖,编织民生保障大网 多年来,厦门市持续编织民生保障大网。 去年的9月、10月间,厦门市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单位,对就业、就学、医疗、食品、住房、出行六个专题展开密集的深度调研,一批民生项目、民生工程就在调研后出台或动工兴建。据统计,在去年下半年厦门推出的5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涉及就业、就学、医食住行的就占了31件。 5月1日,作为破解交通难举措,去年底动工兴建的两条下穿通道之一——枋钟路下穿通道实现双向6车道全线通车。这条全长2252米的下穿通道,设计时速80公里,大大缓解了成功大道和枋钟路口的车流,使拥堵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另一条改善工程疏港路下穿通道也将于今年稍晚时候建成通车。与此同时,厦门还将推出一批新的交通改善工程,满足民众出行需求。 去年9月,厦门市在对交通难题调研后不久,在当月底开工建设火车站南广场公共停车楼和东渡路下穿仙岳路通道工程。同时,提出七大举措,包括岛内拟新建12条道路,拟打通岛内28条“断头路”;实施立体交通,先在岛内道路重要交叉点、拥堵点建设9个下穿通道;进一步改善公交系统,试行公交专线;打造智能交通系统,提高路面见警率等等,重点解决交通难题等。 有市民说,厦门交通的拥堵我们感觉到了,但在一些交通拥堵节点的改善工程,我们也看到了,有努力改善总比不作为的好。 增加民生供给,增进民生福利,厦门做得很细心,就连百姓的一日三餐柴米油盐也都考虑到了。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节这天,厦门市再次启动政府差价补贴。这些天虽然阴雨绵绵,但各个品种的菜价并不像往常那样大起大落,1-2元之间的菜应有尽有,多数在每斤3.5元上下。 群众手中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广大群众,一头连着党委政府,直接关系百姓生活,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厦门在保安全、稳供应、平价格三个方面做足了功夫:率先开发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对1万多家企业销售的6万多种食品全程网上监管,执法人员只要用执法手机一扫条形码,问题食品就能现形。市里还建立诚信信息数据库和“黑名单”,从源头上严把食品流通经营准入关。 在平抑价格方面,厦门以建设“平价商店”为抓手,稳定民生价格。及时在57家平价商店实施了政府补贴差价的销售模式,平抑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平价品种包括粮、油、肉、禽、蛋、菜等六类11个品种,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5%~20%不等,蔬菜类差价达20%。2012年厦门市价格总水平为2.1%,低于全国、全省总水平。 厦门的惠民之举还有很多。 多策并举扩大就业,2012年获国务院授予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就业满意度全国第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大学生就业率达到93%。全面实施文化惠民活动,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免费开放,被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创建城市。 通过多年努力,厦门目前已经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全市6个区全部新建或扩建了文化艺术中心,镇、街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9.2%,无线广播覆盖率达98%,均居全国前列。 民生之需,发展之要。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改革发展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已经成为厦门市委市政府自觉的施政追求。 当前,厦门正立足新起点,增创新优势,当好排头兵。厦门提出,要立足全国率先、全民保障、全面覆盖,以抓好民生6件大事为重点,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打造“幸福厦门”。 ■记者手记 民生温情 你我共享 记者 吴在平 厦门,一个让人产生定居欲望的地方。目前,厦门市361万常住人口中非户籍的外来人口占了近一半(176万人),不少人到厦门创业就业,多年后成了“新厦门人”,在此安居乐业。 以外来工随迁适龄子女教育问题为例,为了解决好这项民生问题,厦门对外来工随迁子女入公办校就读,采用电脑派位方式。对没有进入公办校的,由政府统筹安排进入民办小学、初中。不管是进入公办校还是统筹到民办校就读的外来工随迁子女,均可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对教育领域的持续投入,只是厦门党委政府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个侧面。多年来,厦门率先在就业、就学、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等民生领域持续发力、矢志突破,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力求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使更多的人共享民生温情。 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厦门在民生领域的创新之举和持续作为,生动诠释了发展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丰富着科学发展的新内涵,也让“幸福厦门”的打造有了更深的根基和更加绵长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