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是家园,厦门更重视护海、科学用海,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增长质量 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哺育着厦门世世代代儿女。 历史上,厦门居民“资海为田,浪舶云帆,交子域外”,海洋是其生计之源。在厦门,过去的渔民被称为“讨海人”,一艘渔船近海捕捞就可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讨海人”已成过去,但海以更好的方式惠泽着厦门人民。 曾经,过度捕捞使海洋生态系统退化,从前的“讨海人”另寻出路。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有的开起了海边旅社,有的接受职业教育,变成游艇舵手。 近日,在五缘湾游艇码头,20名来自翔安马巷的退养渔民坐在高级游艇驾驶室内,聆听教练指导。开了大半辈子渔船的他们,首次摸到几百万元的游艇。这20人,平均40多岁。退养后,文化知识并不丰富的他们,进不了工厂。但他们也有优势,开了一辈子渔船,开游艇很快就能上手。在翔安区和厦门路桥游艇开发公司的安排下,退养渔民们在10天时间内,学习游艇驾驶技术以及心肺复苏、消防灭火、海图观察等技能,还有一些礼仪知识。 厦门路桥游艇开发公司行政部经理余斐说,作为五缘湾游艇基地运营商,他们将推荐培训合格的退养渔民到游艇公司任职。“这些持有上岗证的渔民,肯定非常抢手。按行规,生手一个月可领两三千元,熟练后四五千元,如果当上资深船长,一个月上万元。而且,一周最多出两次海,每次出海就一两个小时,平时以日常的游艇养护为主。 ” 翔安此举不光是为了解决这些退养渔民的出路问题,更是立足长远,提前储备人才,适应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翔安规划在建的游艇基地就有两个,发展潜力巨大,急需各方面人才。 “只要靠着海,有新的发展,我们就有饭吃。”这些过去的“讨海人”说。 靠海吃海。厦门海域面积不大,狭小有限的空间对于围绕“海”做文章的海洋产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厦门人意识到,传统的粗放型海洋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要生存,首先要保护好海洋,科学地利用好有限的海洋资源,不断提升海洋经济的增长质量,海洋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近年来,厦门有计划地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大力开展海堤开口、东西海域清淤整洁、沙滩保护与修复、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滨海滩涂生态修复、生物资源及珍稀物种的保护与修复等。在不断深化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一五”期间,厦门传统渔业正在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有针对性地向休闲渔业、现代种苗业、水产品深加工业和现代渔业物流业等都市型渔业方向发展。转变传统养殖业,积极推进健康养殖,形成同安牛蛙、翔安紫菜与罗非鱼、集美新洲红鱼、海沧对虾苗种等区域优势产品。 |
相关阅读:
- [ 07-16]东山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小记
- [ 06-09]福州迈向海洋经济强市 专家学者热议“海上福州”
- [ 06-09]新华社:福建发力海洋经济福州迈向海洋经济强市
- [ 05-27]闽全力打造蓝色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南平路径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