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的农民,特别的精彩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27日讯 (记者 易福进 黄智敏)他们平日常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在辛勤地填充城市的“菜篮子”,他们大多来自特区的偏远角落。 但昨日,在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他们以“老板”的全新形象在会场亮相,开车进岛,西装革履,身带名片——他们是“特区农民”。 在受邀为特区“庆生”的两千多名嘉宾中,10位“特区农民”的出场备受关注。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这些“特区农民”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特区的农民,也可以很特别、很精彩。 林清水:特区的水叶菜我们产 好几次给林清水打电话,他都这样回答,“不好意思,在开车。” 传来的照片中,他西装革履,皮鞋光亮,背后的新房酷似小洋房。但他说,自己是地道的农民。 “上周,我们接到邀请,可以出席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林清水马上联系了其他一些获邀的代表,大家看法一致,在这个喜庆的场合,大家要一改平日比较随意的着装,统一穿西装,戴领带,展现特区农民的新风采。 这位来自厦门最大水叶菜基地 (海沧瑶村)的农民,现在是海沧区翔菜地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合作社下有104户农民。这些农民自发打造的“蔬菜集散货场”,现在每天水叶菜的日批发量就达50—100吨。 “也就是说,许多市民吃的水叶菜,多数来自我们合作社。”林清水说。 “特区精神”如何影响农民?林清水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菜农们的菜地比较少,但菜农们早早就走出去,到长泰、角美等地进行承包,扩大了种植面积;以往,村里的菜销售渠道单一,都是上门收购,常被压价,但现在,蔬菜合作社主动到漳州、泉州等地寻找客商,菜农的水叶菜菜价因此提高不少。 谈及“特区农民”的未来,林清水说,和自己一样,很多“4050”人员,现在手中没技术,缺资金,除了种菜,要转型需要花一番工夫,“比如,我们专门请进技术员,菜地里的菜,一口气质量提升不少。这也是意识观念转变啊!” 陈银镇:缺土地,可搞“无地”农业 今年37岁的陈银镇,是出席庆祝大会的10位农民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 陈银镇出生在翔安马巷的一个农民家庭,现在是翔安区菜篮子水培植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随着翔安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他家原来种的地被征用了。祖祖辈辈务农种地,现在没地种了怎么办?年轻的陈银镇头脑转得很快,没有土地不等于不能搞农业,谁说农作物一定要种在地里? 于是,陈银镇拿着征地补偿款,开始了无土栽培的创业。2009年,他创办了水培植物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已有58人加盟,都是同镇的农民。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分三期建设,一期主要开发水培花卉,二期主要开发水培蔬菜,三期还将继续开发生态旅游,目前已经开发到第二期水培花卉蔬菜,年产值可达600万元。 根据陈银镇的理解,经济特区的农业,也必须有特色,就是要更高层次、更高附加值、更加精细化,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业。 为此,他投入许多资金开展科研,今年研制的水培龙年摇钱树,是全国首创。他的水培植物不用占耕地,实现了立体栽培,废旧厂房、居民家中都可以利用。发展这种现代农业,也改变了传统农民的形象,助推了岛外城市化的进程。 10位获邀的农民代表 张勤生 厦门琴鹭鲜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陈水强 厦门仙灵旗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阮以恒 厦门市同安区菌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郭水平 厦门市同安区郭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陈延南 厦门市同安区欣禾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黄辉煌 厦门市同安区丽田园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叶振宏 厦门市翔安区鑫毓祥畜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朱金镭 厦门市翔安区金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陈银镇 厦门市翔安区菜篮子水培植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林清水 厦门市海沧区翔菜地专业合作社 |
- 2011-12-27于伟国:让特区成果更惠及民众
- 2011-12-27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在厦举行
- 2011-12-27厦门特区30周年 胡锦涛勉励厦门更好服务两岸关系
- 2011-12-26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贺国强发表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