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日报长篇通讯报道厦门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
10月28日闽西日报头版报道。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厦门在经济发展、两岸交流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第一”,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先行先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调动生产要素。 厦门被称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热爱厦门,以厦门为荣,是特区人的自觉行为。在厦门,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人与人的和谐、群众与政府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众多的大桥不仅是为了畅通,还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美丽的环岛路上,笔直的大道常常会因保留一棵榕树而拐一个弯。 特区建设30年,厦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特区建设30年,厦门发展举世瞩目,成为了海峡西岸繁荣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排头兵;特区建设30年,厦门有力地辐射带动着周边的发展,创造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更成为许多地方学习的榜样。 厦门与龙岩,同饮一江水。特区老区,山海协作,携手发展。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之际,我们参加了“党报总编看特区”新闻采访活动,又一次深入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领略厦门3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特区人在科学发展新跨越中的激情、魄力和风采。 先行先试 特区发展活力源泉 30年间,特区从当年湖里工业区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全市GDP从30年前的7.4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060亿元,年均递增17.4%。 在厦门,“开拓创新”、“先行先试”,是我们采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 湖里大道两侧的通用厂房是厦门最早的“引凤之巢”,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个投资的台商都诞生在这里。如今,这里正在精彩地上演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腾巢换凤”战略。“一般性制造业把企业总部留在湖里,把生产基地放在岛外工业园区,腾出空间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湖里区区委书记刘育生在介绍湖里发展时,不无自豪地说,30年间,特区从当年湖里工业区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全市GDP从30年前的7.4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060亿元,年均递增17.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2010年突破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近3万元和超过1万元。 “特区建设30年,厦门在经济发展、两岸交流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第一’,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先行先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调动生产要素。”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席话,或许是特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好诠释。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建幸福厦门 有记者问于伟国书记厦门创建文明城市有何经验时,于伟国说,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创建依靠人民,创建为了人民,创建成果人民共享。只有人民群众真正把创建活动与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结合,文明创建才能成功、持久、扎实。 这次参加“党报总编看特区”新闻采访活动的总编、记者,无论是第一次到厦门,还是多年前到过,抑或常到厦门,都掩饰不住对厦门的喜爱和赞美:“海上花园”、“漂亮、文明、优雅”、“宜居、宜业”、“幸福之城”……是的,来到厦门的人往往会为这里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和温馨的生活所着迷。 厦门被称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热爱厦门,以厦门为荣,是特区人的自觉行为。在厦门,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人与人的和谐、群众与政府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众多的大桥不仅是为了畅通,还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到处是大片的绿地供市民休闲,美丽的环岛路上,笔直的大道常常会因保留一棵榕树而拐一个弯。接送我们的大客车司机,为了调头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宁愿多走一大段路,选择便利之处。民生保障是厦门财政的重点领域,全市财政一般预算60%以上用于民生。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先制定的就是环保条例。万元GDP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森林覆盖率近50%,人均绿地近30平方米。这些年,厦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大奖”、“国际花园城市”等一系列顶级荣誉称号。 厦门已连续两届以总评第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0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全国第一,今年已顺利通过第三届复查。有记者问于伟国书记厦门创建文明城市有何经验时,于伟国说,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创建依靠人民,创建为了人民,创建成果人民共享。只有人民群众真正把创建活动与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结合,文明创建才能成功、持久、扎实。 ■闽西日报记者 范启麟 王仰华 同城共兴 打造海西强劲增长极 今年9月8日,作为厦门、漳州、泉州同城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在厦门正式签订。协议提出,至2015年厦漳泉初步实现同城化。同城化大幕已经开启。 站在海沧保税港区码头,远远望去,一座大桥正在延伸对接。这就是全长9.33公里的厦漳跨海大桥。厦漳跨海大桥于2008年11月17日正式动工建设,预计于2012年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将串连招商局漳州港区和海沧港区,实现货运的快速到达。厦漳跨海大桥的建设,大大拉近了厦门市区到漳州港区的距离。 在福建9个城市中,厦门、漳州、泉州同处闽南地区,到2010年三市人口超过1600万,GDP超过7000亿元,创造了全省51%的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居福建省前列。同城化战略的提出,就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对于优化海西城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是更高远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的发展。 厦漳泉同城化,就是厦门与漳州、泉州一道,从条件最成熟、发展最需要、群众最期盼之处入手,扎实推进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同城化,打造海西强劲增长极。 坐落于集美新城的厦门北站建设气势宏伟。这是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干线——沿海快速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规划建设中的福厦、厦深、龙厦三条快速铁路以及福厦城际铁路都汇聚于此,辐射服务厦门全市乃至整个闽南、闽西地区。“福厦高铁去年开通了,不少华侨大学的老师,早上坐动车来集美校区上课,傍晚返回泉州。”厦门北站的负责同志说,明年龙厦、厦深铁路通车后,这里的铁路交通密集度将居全省第一。 今年9月8日,作为厦门、漳州、泉州同城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在厦门正式签订。协议提出,至2015年厦漳泉初步实现同城化。同城化大幕已经开启。 30年风雨兼程,30年高歌猛进。坚持先行先试、善破善立、又好又快,厦门始终挺立在改革开放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潮头。 (作者范启麟为闽西日报总编辑,作者王仰华为闽西日报编委、要闻部主任,原载10月28日闽西日报,本报有删节) |
- 2011-12-22揭阳日报:“大厦之门”屹立海西 协调发展彰显厦门城市魅力
- 2011-12-18丽水日报通讯:先行先试开创厦门“黄金三十年”
- 2011-12-13抚州日报长篇通讯:打造“五个厦门”的做法
- 2011-11-07厦门日报评论文章:实至名归 更上层楼
- 2011-07-26湖里外来工子女到指定地点报名 8月20日-21日报名
- 2011-06-10厦门幼儿园仍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园 8月20日报名
- 2011-02-182011年普通高校联招港澳台学生3月1-31日报名
- 2011-08-21外来子弟上公办校首日报名火爆 家长清晨排队报名
- 2011-07-08海沧招考45名事业编内人员 7月11日-7月19日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