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日报:“大厦之门”屹立海西 协调发展彰显厦门城市魅力
“大厦之门”屹立海西 纵观厦门30年来的发展,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发展的协调性。 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厦门全市人均GDP超过6万元,户籍人口人均GDP近1.7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31亿元,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以占福建全省1.3%的土地,创造出全省14.3%的生产总值、25.6%的财政收入和5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6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率先推行“全民社保”,率先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全覆盖,60岁以上老人每月至少可领200元,最早在外来员工中实行工伤、医疗、养老保险,首创“爱心超市” “使受助者得到体面的善政”,率先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 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连续两届以总评第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0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全国第一,今年顺利通过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被称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 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据测算,厦门万元GDP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森林覆盖率近50%,人均绿地近30平方米,多项环保指标领先国内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年来,厦门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抓,努力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齐头并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和谐发展。 文明城市共建共享 到过厦门、对厦门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厦门,不仅城市漂亮,而且市民素质相当高。这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蔚然成风,公共汽车上让座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优美的环境、良好的人文,给每一位来厦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而这其中,连年来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功不可没。 厦门连续两届以总评第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0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全国第一,今年顺利通过复查,有望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三冠王”。 近年来,厦门市不满足于原有成绩,而是切实把创建过程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始终坚持创建为民靠民、创建利民惠民。在创建中,该市不断健全完善创建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持续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更加实在的文明创建成果,更真切地感受到文明建设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大家的工作、生活和未来发展,从而更自觉地投身到文明创建的生动实践中。厦门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做法,为各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作者黄惠群为揭阳日报总编辑、黄宇生为揭阳日报副主任,原载揭阳日报11月13日、14日、17日头版、第2版,本报有删节)
11月17日揭阳日报头版报道。 |
- 2011-12-22厦门赢文明城市三连冠 献给特区30年最好的礼物
- 2011-12-15厦门特区建设30年:特区30年 厦门的"飞跃之路"
- 2011-11-14百家网媒总编看厦门 见证厦门特区30年建设成就
- 2011-12-03厦门特区30年:厦门公交和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