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30周年:文明城市 厦门人的幸福之光
▲爱心人士看望老人
▲火车站,志愿者在引导乘客排队乘坐出租车
▲公交车上,倡导文明乘车、尊老爱幼
▲志愿者教外国小朋友用筷子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9日讯(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 张向阳/图)影片《幸福时光》中,退休工人老赵将装饰一新的旧车厢命名为“幸福时光小屋”;厦门也很幸福,因为提出建设“五个厦门”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幸福厦门”。 文明,与幸福有关。众所周知,厦门的文明水准,已得到国家的权威认证:已连续两届以总评第一的傲人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0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全国第一,今年已顺利通过复查,有望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2005年10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华灯璀璨、鲜花簇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时任厦门市市长的张昌平走上主席台领奖。 那一年,厦门市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而且得分全国第一。 表彰大会上,张昌平说,厦门市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是厦门市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共同参与的结果。“我深情地捧起这块沉甸甸的奖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致力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只要市民群众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创建目标认同了,实效认可了,就能做到全市动员,全民参与,激发合力,和谐发展。” 也正是在那次表彰大会后,张昌平说,争取在2008年,也就是3年之后再次考评时再创佳绩。 终于,厦门如愿以偿。2009年1月,作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厦门通过复查考评,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受到大会表彰。 2010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厦门名列全国第一,今年已顺利通过复查,有望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两个100%凝聚全市人民力量 厦门有两个 “百分之百”,是厦门人热爱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100%的市民赞成参评全国文明城市,100%的市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其实,从创建活动伊始,厦门市便定下了这样的创建思路:创建文明城市必须把市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心实意地为市民办实事、办好事,以市民是否满意为首要标准。 中央制订的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共7大项119个指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厦门市把《测评体系》在当地媒体上公布,广而告之。市民反映说:这些指标就是老百姓的要求,达到这些指标就是为百姓办实事、谋利益,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 于是,文明督导员、社会监督员、市容卫生考评员、文明行业考评员等市民管理队伍纷纷成立,营造了城市文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军警民联手,星期天义务劳动,百个“四无社区”互相竞赛,百个“一流服务窗口”争创优质服务,百个中小学生创文明城市夏令营进社区……这些活动激发了厦门人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情。 创建文明城市,像是一场激烈的接力赛,历届领导亲自挂帅。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的最高荣誉,已经成了厦门的“金色名片”。 厦门经验:“民生”二字最关情 是什么,让官方和民众在文明城市建设上如此齐心协力? 一位退休后定居厦门的老人告诉导报记者,厦门创建文明城市的举措,条条都与群众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民生”二字最关情。 厦门市近年来在交通、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全国率先推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把占城镇人口40%的低中收入人群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被建设部誉为“厦门蓝本”在全国推广; 率先实施覆盖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的城乡一体化全民医保,实施“医疗重组计划”,让大医院的医疗资源直接进入社区,开设惠民门诊、病房,设立建筑工人身意外伤害急救“绿色通道”; 率先实行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招生范围,免收借读费,新建、扩建、改建40多所公办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65%在公办学校就读; 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们提出建设 “五个厦门”,最终落脚点是 “幸福厦门”,这和文明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把创建过程与老百姓密切联系起来。 亲历者 市容考评委特邀考评团专员、厦大副教授 胡南桦 爱管闲事是希望城市更完美 每一座城市都有这样的人:给政府“找茬”、挑刺、管闲事,与利益无关。因为,他们对这座城市是爱之深、责之切。 文明城市,就是需要这样的人。 厦门就有这样的人,他被副市长称为“令人尊敬的‘挑刺者’”,他叫胡南桦,是厦门大学副教授。 胡南桦从退休后开始管闲事,已经有10多年了。每次在发现问题时,他总是会不停地向相关单位、相关人反映,甚至是写信、发邮件给市领导追问落实情况。 他曾发现厦门机场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写信给市长和机场领导提意见;2004年,他又写信给市领导反映环岛路存在的21个问题。问题不算大:路灯不亮了、椅子破损了、铁栏杆生锈了……像这样的问题,胡南桦每年要提很多。因为深爱环岛路,胡南桦自嘲“烦人也不怕”;因为爱这座城市,他才执着下去。 如今,68岁的胡南桦常常骑着自行车在厦门环岛路一带溜达,从胡里山炮台到会展中心,来回两个小时,将沿途发现的市容市貌等问题向有关单位反映。“我是希望这个城市能更完美,这个城市里的人们能生活得更好。”胡南桦说,“大多数人都是爱听好话的,像我这样专找茬的,肯定会碰到一些困难。不过,我下了决心要坚持下去。” |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7厦门特区30周年:特区立法,法治之光照耀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