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特区科学发展的精神底蕴 创新厦门为同城化做表率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表示:“未来5年,特区将以打造‘创新厦门’为战略目标,创新体制机制,以综合配套改革增创特区新优势,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海西人才创业港。” 厦漳泉同城化,就是厦门与漳州、泉州一道,从条件最成熟、发展最需要、群众最期盼之处入手,扎实推进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同城化,打造海西强劲增长极。 ■闽南日报记者 陈惠贞 张俊毅 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之际,“党报总编看特区”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日前在厦门举行。包括闽南日报在内的海西20个城市和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宁波等地的党报总编、记者应邀参会,重温特区建设的辉煌历程,感受特区建设者敢为人先的壮志豪情,探寻特区科学发展的精神底蕴,了解厦门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所取得的经验成果。 创业: 从边防小城到现代新城 厦门正致力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创新促升级、以增量壮实力,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较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城市前列。 位于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的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是我们采访行程的首站。“厦门特区建设前,湖里只是个‘有路路不平、有灯灯不亮、邮局找不着、商店不像样’的小渔村,曾被戏称为厦门的‘西伯利亚’。”随行的湖里区领导向记者介绍。如今的湖里区,早已建起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铁路线,壮观的机场、港口、桥梁和高档写字楼。2010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14亿元,工业总产值1096亿元,财政总收入55.5亿元,以占全市4.2%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占全市25%的生产总值、28.8%的工业产值、10.5%的财政收入,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前列。 30年间,厦门特区从当年湖里工业区2.5平方公里起步,到目前已扩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全市GDP从30年前的7.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60亿元,增长近300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去年达到526亿元。如今的厦门,致力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创新促升级、以增量壮实力,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较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城市前列。 “厦门经济特区30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生动诠释,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印证。”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会见记者时这样评价特区的30年巨变。 创新: 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凤”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厦门市推出了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环节迁到岛外,岛内腾出空间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致力发展“总部经济”,以达到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厦门是一个土地面积有限的城市,特别是岛内思明、湖里两区,面积还不到岛外区域的十分之一。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的主要精力放在创造推动工业发展的人文与物质基础上,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来资金,即“筑巢引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组织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厦门岛内工业用地稀缺、生产成本逐渐增长等制约日益明显,迫切要求对经济活动的区域布局迅速调整。厦门的“腾笼换凤”区域经济政策应运而生。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厦门市推出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环节迁到岛外,岛内腾出空间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致力发展“总部经济”,以达到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总部在区内,厂房在区外;研发在区内,生产在区外。这已成为我区企业运营的一大特色。”湖里区领导向记者介绍,现在同安工业集中区和翔安环东海域均有湖里的“飞地”工业园区,截至2010年底,入园率分别达到97.4%和83.7%。作为用地补偿,湖里则将区内的部分写字楼“置换”给“飞地”工业园所在区政府。在五缘湾畔,一幢幢现代化高档写字楼鳞次栉比。湖里高新技术园、金山财富商务广场、五缘湾商务营运中心等大型城市综合体依次排开。湖里区领导介绍,这里吸引了中绿、乔丹、银鹭、恒安、厦门钨业等众多知名品牌企业总部的入驻。 靠着机制体制创新,厦门市在经济发展、两岸经贸合作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第一”。目前,国家已经批准厦门在对台金融合作上先行先试,建设两岸金融中心,为未来两岸在金融业进行深度合作“探路”。此外,厦门市还依托港口、物流优势,利用民间资本在海沧设立厦门石油交易中心。 谈及“创新”话题时,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表示:“未来5年,特区将以打造‘创新厦门’为战略目标,创新体制机制,以综合配套改革增创特区新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翻一番,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60%,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海西人才创业港。” 融合: 从“一个拳头”伸展为“一个手掌” 厦门正加快跨岛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推进岛外新城建设,以“强二进三”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及配套服务业,使新城建设一片、繁荣一片、兴旺一片,实现空间拓展、产业集聚、功能提升。 从海岛型城市到海湾型城市的蜕变,是几代厦门人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今年厦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厦门要全面落实“一体化、同城化”这一战略思路,提升本岛、跨岛发展、全域一体、同城共兴,使城市格局由岛内一个“拳头”伸展为全市一个“手掌”,真正建成全域特区,进而带动厦漳泉同城化。 在厦门短暂的三天采访行程里,我们乘坐的大巴总在岛内外穿梭。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岛内外一个个现代新城区通过便捷桥梁、隧道的联结,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过去在厦门“岛内、岛外两重天”的感觉悄然消失。 如今的厦门市正积极提升本岛,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提升环境品质,以“退二优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形象更新、产业转型、功能完善。同时加快跨岛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推进岛外新城建设,以“强二进三”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及配套服务业,使新城建设一片、繁荣一片、兴旺一片,实现空间拓展、产业集聚、功能提升。 站在海沧保税港区码头远眺,全长近十公里的厦漳跨海大桥项目如长龙般横亘厦门湾,227米高的厦漳跨海大桥南主塔刚刚封顶,刷新了厦门地区的最高建筑物纪录。该桥预计于2013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串连起招商局漳州港区和厦门海沧港区,大大缩短厦门市区到漳州港区的交通距离,促进形成厦漳半小时都市圈。 在采访中,“同城化”成为记者们的热门话题。“厦漳泉同城化,就是厦门与漳州、泉州一道,从条件最成熟、发展最需要、群众最期盼之处入手,扎实推进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同城化,打造海西强劲增长极。” 厦门市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厦门与漳州同处一个湾、共饮一江水,历史渊源深厚,产业互补性强。随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未来的厦漳泉同城化蓝图将逐渐成为现实。 (作者陈惠贞为闽南日报总编辑,张俊毅为闽南日报记者,原载11月14日闽南日报,本报有删节。) |
- 2011-12-05厦门经济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05依云矿泉水6年内5次上黑榜 厦门市多家超市仍在售
- 2011-12-05法律工作者做客东南网:立法用法,让我留在了厦门
- 2011-12-05厦门两岸金融中心蓝图绘就 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炉
- 2011-12-05分配实现"零投诉" "厦门保障房蓝本"在全国推广
- 2011-12-05"限购令"延续厦门楼市阴霾难散 年底房产中介或再倒一半
- 2011-12-05厦门金山旧货城下周四要退市 市场已经转租他人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