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成长之旅” 30公里骑行感受特区30年巨变
整装待发,感受特区魅力。 亲身体验,追寻特区成长足迹。 在经济特区纪念馆,了解创业史。 一路欢笑,一路成长。 出发时间:昨日8时30分 骑行线路: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湖里大道→火炬路(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枋湖北二路→金尚路→枋湖路→钟宅路→环岛东路(五缘湾营运中心)→环岛东路→观音山商务营运中心(两岸金融中心)→前埔东路→厦门软件园 昨日上午,一支近百人的自行车队伍骑行在环岛路上,成为鹭岛一道流动的风景。为隆重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市财政局举办的以“特区成长之旅”为主题的自行车环岛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财政系统的自行车爱好者。从厦门经济特区发源地点——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出发,到达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新坐标—环岛路两岸金融中心,全程约30公里的骑行,让大家感觉像是驶入“时空隧道”,用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去感受特区跳跃的脉搏和这座青春之城、改革之城、先锋之城带来的魅力。 第一站 经济特区纪念馆 重温改革开放历程 上午8时许,位于原湖里区政府办公大楼的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纪念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统一穿着红白相间T恤衫的财政干部和单车爱好者整装待发。记者注意到,参加活动的以中青年财政干部为主,还有不少刚加入财政队伍不久的“85后”新人也热情地加入其中。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全景展示了30年艰辛历程和辉煌成果。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一千多张图片和上百件实物,大家重温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厦门从一座滨海小城发展成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历史进程。参观过程中,虽然天气有些闷热,财政干部们却都兴致盎然,在一个个展厅驻足、欣赏、品评,啧啧赞叹厦门三十年来飞速进步发展的沧桑巨变。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厦禾路、过去的东渡港、湖里建设工地全貌……通过老照片、历史文件、模型场景等形式,大家了解了经济特区如何艰难起步等历史背景;第一家台资独资企业厦门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成立、湖里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成立……一份份珍贵历史文献,大家重拾了特区快速发展的记忆…… 第二站 火炬高新区 追寻特区成长足迹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0年12月30日在厦门岛小东山正式破土动工,是原国家科委和地方政府共同创办的三个火炬高新区之一。历经10多年,火炬高新区以弹丸之地不断谱写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在活动第二站,火炬产业园纪念馆,2004年参加工作的刘慧菁告诉记者,这次自行车环岛行活动最大的意义就是带大家追寻特区成长的足迹,见证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成果。 第三站 五缘湾片区 感受厦门新“会客厅” 从五缘大桥上骑行而下,财政干部更深切感受到了厦门特区建设以来发生的巨变。“以前五缘湾叫钟宅村。”站在五缘大桥桥下,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厦门的财政干部老陈感慨万千地对记者说。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五缘湾已经从一块不起眼的滩涂发展成为一个高端区域,成为厦门新的“会客厅”。“特区的奇迹就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留意,我们这些老厦门都要跟不上时代了。” 第四站 两岸金融中心 激发新一轮创业豪情 在活动最后一站:观音山商务营运中心,财政干部们参观了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两岸金融中心,并邀请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领导介绍了两岸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 “举办这次自行车环岛行活动的目的,就是让财政干部职工切身感受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财政人积极进取、勇于奉献、在厦门特区新一轮创业中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市财政局相关活动负责人说。 特区在成长,从湖里的一隅仅2.5平方公里到全岛的131平方公里,再扩展到如今全市的1565平方公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一座座新城正在拔地而起,特区的城市化建设在迅速推进,特区的一条条道路和桥梁正把这一座座新城串在一起。通过三个多小时的骑行,在财政人心目中,厦门特区未来的发展蓝图也越来越清晰…… 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泥 本版图/本报记者 梁伟 |
- 2011-10-12厦门特区30周年活动标志昨日揭晓 经四轮评审
- 2011-10-10湖里为厦门特区30周年庆生 名家讲述特区成长历程
- 2011-08-15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标志本月底揭晓 近700件作品参赛
- 2011-07-18厦门公开征集特区30周年活动标志
- 2011-05-28厦门三十而立再舞龙头 全面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